《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3:36
在《宇宙》这一单元中,《月相变化》作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处于"天空中的星体"范畴。这一单元精心构建,从月球开始,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认识。学生由此理解宇宙是一个庞大的、持续变化的系统,不同的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同时,学生认识到,日常现象中往往包含值得深入探索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其周期性与月球与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紧密相关。由于月球不发光,其明亮部分取决于它相对于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因此,月球绕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位置不同,我们看到的月相形状也不同。《月相变化》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亲自体验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尝试解释这一现象,对发展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非常有益。
针对六年级学生,他们对月亮充满神秘感和幻想,对月相变化现象熟视无睹,但对规律性认知不足。教学中,创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通过已有经验指导,让学生参与科学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课程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初步认识,并学习利用模型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连续观察,利用逻辑推理进行假设与调整,初步学习模型解释自然现象。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在于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难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月相变化一个月以上。准备阶段需准备圆纸片、剪刀、胶棒、篮球、汇报卡和课件。
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步骤。首先,通过回顾月全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并讨论已知的月球知识,通过画月相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的规律。接着,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模拟实验探索答案。然后,明确实验目的,推测成因,通过演示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实验。实验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提出课堂延伸,鼓励学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