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1: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7 15:00
恒星光谱分类系统中最常用的是摩根-基南(MK)系统,根据恒星温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尽管其命名沿用哈佛光谱分类法,将恒星分为七大类,每类又细分为10小类。但最热的O型星只有五小类,最暗的M型星则有六小类,总计61个小类别。
各类型的特性如下:
巨星分支上会用R、S、N分类,特殊谱线的恒星则加注解字母。最初哈佛分类法依据太阳光谱命名,以氢谱线强度排列,而MK系统则以温度为依据,不再遵循字母顺序。此外,还发展出如"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等记忆口诀,虽然这些口诀多用于传统教学,但网络上能找到不同版本,甚至与政治相关。
O、B和A型星有时被称为早期型光谱,K和M型星称为晚期型,但这种划分基于20世纪初的理论,与观测无关。如今,恒星温度变化的理论已经大大改变,早期型和晚期型的划分不再适用。
在天文学中,恒星分类是将恒星依照光球的温度分门别类,伴随着的是光谱特性、以及随后衍生的各种性质。根据维恩定律可以用温度来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但对距离遥远的恒星是非常困难的。恒星光谱学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可以根据光谱的吸收谱线来分类:因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只有特定的谱线会被吸收,所以检视光谱中被吸收的谱线,就可以确定恒星的温度。早期(19世纪末)恒星的光谱由A至P分为16种,是目前使用的光谱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