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08:35
光的散射现象源于介质中存在大量不规则的小区域,当光入射时,这些区域作为散射中心,发射出同频率的次波。这些次波之间没有固定的相位关系,它们在不同方向上的非相干叠加形成散射光。瑞利散射定律由J.W.S.瑞利于1871年提出,适用于线度远小于波长的微粒。根据这个定律,散射光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散射光强与散射角(入射光与散射光夹角)的余弦值成正比。
对于较大粒子,瑞利散射定律不再适用。G.米和P.J.W.德拜的计算表明,当粒子半径大于0.3λ/2π时,散射光的特性会偏离瑞利定律。例如,当白光照射含有大颗粒的物质,如云层,散射光仍保持白光特性。在临界状态的气体液化过程中,密度波动形成的微小区域可能大于光波波长,导致强烈散射,形成临界乳光现象。
散射的特性还取决于光的波长。较短的光波更容易被散射,而较长的光波则相对不易。因此,通过研究散射光谱,我们可以揭示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微观结构信息。
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与光的吸收一样,光的散射也会使通过物质的光的强度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