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2 02:4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4:17
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
恒星日是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
一、平年闰年的数量不同
1、恒星日:平年有366个恒星日;闰年有367个恒星日。
2、太阳日:平年有365个太阳日;闰年有366个太阳日。
二、依据不同
1、太阳日是依据太阳运动,所定义的时间,可以分为视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2、恒星日是依据恒星运动,恒星日是地球自转周期。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起源最早,流传最广的太阳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照地区有在这一天过太阳节,祭祀太阳神,为太阳过生日的习俗。
在中国的老黄历上,只有农历六月十九这一天是太阳日(也就是太阳生日),也是菩萨成道日。日照地区的太阳崇拜习俗以天台山下太阳节(老母庙庙会)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恒星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5:35
首先,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定义是不同的。
恒星日是地球转过360°后,与远处的恒星处于同一角度时的时间,对于地球来说,恰好转过360°。
而地球日是太阳光两次直射地球某一点(即太阳高度角最大,不一定是90°,随纬度和季节变化)时的时间差。这样一来,二者就有了差异。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我们认为远处的恒星是不动的(虽然肯定恒星有位移,但用作时间标准,必须选取位置足够远、位移足够小的恒星。何况只有20几个小时,任何恒星也跑不了多远),那么就必须考虑地球在自转一周的时间内,在公转轨道是转过的角度。就如图中所示(自己画的,表示个意思),太阳昨天的直射点是P点,同时也正对着恒星A(就是图中的那颗恒星),当地球由A点自转到再一次正对着恒星A的B点时,是在图中的B点那个位置,此时P点再一次正对着恒星A,相对于恒星A来说,地球已经转过了一周(360°,一个恒星日),这是恒星日的定义。
但你看一下,当P点正对着恒星A时,是否也正对着太阳呢?还没有,还差一个很小的角度(图中为了表示清楚,这个角度放大了),这个角度就是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地球还需要继续自转一定的角度,让P点再次正对着太阳,才是一个太阳日,这是太阳日的定义。
但地球在继续自转的同时,在公转轨道上也要移动一点,要移动到上图中的C点的位置,P点才正对着太阳,而这时P点已经不是正对着恒星A了,已经转过去了,转过的角度也是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这个差按照角度说,是59′,按照时间说,是3分56秒。
就是说,地球只需要23小时56分4秒,就可以自转360°,完成一个恒星日。而地球必须花费24小时整,自转360°59′,太阳才能再一次直射地面上的同一点,完成一个太阳日。
换句话说,恒星日比太阳日的时间短3分56秒;太阳日比恒星日,地球需要多自转59′的角度。
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7:10
恒星日和真太阳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9:01
恒星日是23时56分4秒,就是今天看到一颗恒星,假如你站着不动,23时56分4秒后你就可以再次从同一角度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