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黑纱有什么讲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2 02:1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3:39
许多原始民族中存在一种观念,即只要有人去世,死者的亲属立刻把自己伪装起来:或在身上涂黑色泥巴,穿上干草衣服;或用黑布将全身包裹起来。他们的用意无非是不让死神认出来。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黑纱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开了。而中国习惯是缠戴白麻布,近年来也采用戴黑纱的习惯。孙辈以下常在黑纱上黏贴小块红布。
形式上以黑色筒状袖章为多,套在上臂衣服外面。佩带者通常为死者家属。特殊情况下,其他人亦有佩戴。其材质并不仅限于纱,可用黑色布、绸、缎等各种衣料制作,但一律习惯称“黑纱”。现代社会很多场合已难以在整个丧期都穿着丧服,特别是城市地区,人们守丧时常以“白花黑纱”代之。有些地区根据风俗,佩戴黑纱讲究一定的天数。亦有黑纱上绣字的习俗,一般以黑线绣“孝”“奠”等字。其中“孝”通常由晚辈佩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4:57
这个没有一定的规矩,(或许老一辈比较讲究)如果是黑纱,七天就好,也可以四十九天、一个月,看个人情况。现在有种孝牌,不大,也不显眼,最好戴那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6:32
传统应该是黑纱上用白线绣个“孝”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8:23
我华夏神州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几千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活动都有一套严谨的行为规范和行事准则,有的是明文规定,有的约定成俗,这是社会高度文明和道德风尚的集中反映,正如《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关于礼仪制度,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撷取其中服丧礼仪简单谈谈。服丧制度最早制定于周朝,以明文法律形式《仪礼·丧服》为规范,一直施行到上世纪初,三千年来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可以说是被执行最久的规章制度之一(因而过去称为服丧制度,今则称为服丧礼仪)。
服丧制度源自孝文化,孝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已经深深渗入到华人的血脉当中。孝文化涉及广泛,内容庞杂,简单来说,孝就是人性,是做人的根本,是至德至善。狭义来讲,孝就是对亲人生前孝敬,逝后缅怀,而服丧制度就是缅怀追思的体现之一。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仪礼·丧服》疏中对这种丧服制度的形成作过这样的表述:“黄帝之时,朴略尚质,行心丧之礼,终身不变”,“唐虞之日,淳朴渐亏,虽行心丧,更以三年为限”,“三王以降,浇伪渐起,故制丧服,以表哀情”。事实上,服丧制度虽然最早源自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其实还是封建社会的“亲亲尊尊”宗法制度的体现。
一、古代五服
古代的服丧制度,以《仪礼·丧服》为圭臬,其中规格、形制、期间都是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从重到轻,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谓之“五服”。我们依据《仪礼·丧服》和《礼记·服丧小记》简单解释一下这五种服丧礼仪。
一)斩衰(cuī)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服丧礼仪,斩衰的服丧时期为三年,主要是分封诸侯为天子服丧;父亲为嫡长子(唐朝以后消失);子、女(未嫁之女为父、嫁后因故返之女)为父,妻妾为夫,嫡孙为祖父等。明清二代,规定子女(包括未嫁之女及嫁后复归之女)为母(包括嫡母、继母、生母)也服斩衰。
《仪礼·丧服》:“丧服:斩衰裳,苴絰(jūdié )、杖,绞带,冠绳缨,菅屦者。” ,斩衰裳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的丧服,斩的意思就是用刀子切割布,不加缉毛边。“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衣包。”古人上衣下裳,而斩衰则上衣布边向外缝,下裳向里缝,并且每边有三个褶裥。
苴絰,用已结子的雌麻纤维织成的粗麻布带子,共两条,一为腰绖,用作腰带,一为首绖,用以围发固冠,有绳缨下垂。苴杖,《礼记·服丧小记》:“苴杖,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