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6 22: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7 00:04
在我国各地,除夕的食俗也各不相同,但普遍反映了人们在这一重大节日的诸多美好愿望。
在北方,除夕夜有的人家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过年食用,叫做“隔年饭”,表示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这是为了有黄有白,同时也叫做“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在旧时的北京、天津,除夕夜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
在饺子、年糕这些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是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东北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有趣的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坐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上面这*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猪肉等,都是春节东北的美食。
一些富裕的老东北人,过去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不仅是美食,也是东北民间的供品。
东北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黏豆包,做豆腐。
黏豆包大多由大黄米做皮加豆馅儿制成,几乎家家都要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他们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东北人还备糖果、干果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今日的什锦果脯,
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东北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吃过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的天气比较寒冷,一些水果在冻过之后,就别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冻梨和冻柿子。
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即能解酒、又能解油腻。
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如今的除夕佳节,餐桌上只能用丰盛一词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
在厦门,除夕吃年夜饭,叫“吃廿九瞑”,人们此时大都爱吃火锅,“围炉”合家欢。
火锅有一品锅、鸳鸯锅、四色锅。汤是猪肉或鸡鸭汤。主菜有“金元宝”鸡蛋、“银元宝”鸽蛋,整只蹄髈又叫“一团和气”,黑刺参与墨鱼用海带绑在一起叫“乌金墨玉”,鸡鸭翅膀叫“鹏程万里”,冬笋叫作“节节高升”,粉丝叫作“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作“有始有终”,加上火腿脚爪叫作“平步青云”。
最后吃长生果,意思是“长生不老”。
由于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作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
厦门人特别重视鲜鱼,还有蚝仔、虾、珠蚶、旺螺、海带和发菜豆腐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啤酒火锅、豆腐火锅、丸子火锅、鱼肉火锅、什锦火锅等。
腊月三十是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包括全鸡、全鱼、全鸭;“三糕”包括鱼糕、肉糕、年糕;“三丸”包括鱼丸、肉丸、藕丸。
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放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开饭前,有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在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全家要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的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除夕这一天,上海人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妥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
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新一年财源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