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月的来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1 22:05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1 23:35
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
历史中,上古时代,在山东潍坊地区的确存在“嫦娥”一人,她嫁归当时首领——寒促,史学家称这一事件相当于“奔寒、奔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中国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0:53
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中秋节典故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
赏月:追复溯中秋赏月的来制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朱元璋联合各路义军计划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为了传递消息,刘伯温想出了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字条夹在月饼中,以互赠月饼传递消息的办法。
后来,朱元璋推翻了蒙古统治建立了明朝,还以月饼赏赐下属庆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也慢慢的在民间传开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2:27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如下
中秋节赏月风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典礼。
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而《周礼》一书中,也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
这说明,秋天夜晚祭月的活动,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开始了。
此后,中国古代历朝都有祭月的活动,如明朝《北京岁华记》一书中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这些祭月活动留下了许多古迹,最著名的是北京城内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月坛。
原来中秋节原来在古代叫“祭月节”是古人用来祭拜“月神”演变而来的节日;原来这个赏月是自古传承而来的。
古人祭拜“月神”这个典故中还有很多传说呢;"嫦娥奔月"这个神话应该我们不会很陌生,无论在电视剧还是电影当中都有所了解,更有我国的神舟火箭也被命名为“嫦娥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4:19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中国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6:27
中秋节赏月的来历
对于每一个游子来说,在中秋时节,能够回家和家人坐着一起赏月,是最开心、最幸福的事了。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给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08:51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宋代诗人李朴的《中秋》描写了在广袤无垠的月夜里赏月的情景。中秋赏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来。
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认为,“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蓬勃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日和月是天地之神,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只有天子才能与之沟通,所以祭月就成为皇家的“专利”。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秦汉两朝传承了皇室祭月礼仪,并在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史载,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则“夕夕月则揖”,即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规定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后来,皇家祭月礼仪流传到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流传下来,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表达一种美好的心愿。
秋分之日,都是在农历八月里,但是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同,所以不一定能碰巧赶上圆月。而祭月无圆月则大为遗憾。所以,后来人们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秋除了祭月的仪式外,还有游赏的风俗。据《晋书》记载,早在晋代已经有泛江赏月之俗。并且赏月活动愈演愈烈,而祭月的风俗在民间却越来越淡化,一向严肃的祭祀仪式变成了轻松活泼的赏月活动。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繁盛一时,其内容也融入了唐朝开放包容、自由浪漫的时代精神,演绎出更多的传奇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活灵活现,使中秋文化充满瑰丽多姿的色彩和浪漫迷人的魅力。《太平广记》里记载了唐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开元年间的中秋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至今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宫中看过《霓裳羽衣曲》的演出,赞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到宋、明、清时代,宫廷和民间的赏月活动已形成规模。《东京梦华录》对东京汴梁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翫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
中秋赏月也成为文人墨客咏诗赋文的主要内容。如唐代诗人王建有《十五夜望月》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宋代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诗句,更是赏月的佳作绝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2 11:33
中秋节赏月的民俗起源于魏晋时期的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后羿射日后,得到了一颗长生不老的仙药,后羿的妻子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奔月。
恰逢当日是农历八月十五,后羿和百姓们因为思念嫦娥,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就会在庭院里或者楼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期盼着有一天嫦娥能够归来。
中秋节以月之圆征兆着人之团圆,寄托着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在这个节日里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