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传统农具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13 14:2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3 15:5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农具的不断演变对古代农业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工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农耕用具不仅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而且提高了劳作效率,因此,农具成为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一万多年前,我国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开始兴起。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发展来的。这时地旷人稀,对土地不是那么珍惜,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精耕细作,基本上是一种播种—收获农业。
跟南、北方的稻作和粟作相适应,南方主要是平田,用耜;北方如果不是撒播的话,主要是点种,用耒。耒就是尖木棒,后来又在下部绑上短横木,以便用脚踏(图1-1:1)。耜则在木柄下装耜冠。耜冠有木制的,也有骨制的(图1-1:2、3)。
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
在江苏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所谓石耘田器,很有名,但也不可能是用来耘田的。首先从造型上看,用它在水田除草会很不方便。其上部之大孔离边缘很近,真的装上木柄,一用力很容易折断(如下图)。
江苏无锡鸿山所出石器的造型与之略近,但两肩上翘,也不便用于耘田;发表时乃称为“石钺”。浙江桐乡姚家山所出与台北故宫所藏之“耘田器”,均系玉质。在原始社会,琢制这样一件玉器极其费工,当时的人不会拿这种宝贝来耘田。其顶部的曲线,则与良渚的玉梳背(旧称冠状玉饰)相近,这是一种很高贵的纹样,也不会用在耘田器上。而且姚家山出的那件上部的孔很小,只能穿过一根细绳,无法装柄。因此所谓用于耘田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图1-2)。
◆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周的戽桶和吊桶示意图)
◆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战国时期铁犁头)
◆ 秦、汉至隋、唐、五代
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
当犁壁未发明之前,犁的作用就是破土开沟,被称为作条犁。犁过之后,还要用来培土起垄。西汉时亩制增大,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但赵过推行“一亩三”的代田(《汉书·食货志》),仍是指在一步之间做三条沟,起两条垄。用作条犁从两侧发土,正是起垄的第一道程序。 到了西汉后期,一种更进步的耕作理论被提出来了。《氾胜之书》说:“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在这里,不仅要求反复耕摩和土,而且要求在地中生草后再耕,这就包含了压绿肥的用意。但作条犁却不能胜任这一要求。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西汉时发明了犁壁(又名犁镜、鐴土),由犁铧和犁壁形成的连续弯曲面能将耕起的土垡破碎并翻转过去。陕西长安、礼泉、咸阳等属于汉代的三辅地区中,出土了好几种犁壁,有向一侧翻土的鞍形壁和向两侧翻土的菱形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3 17:08
这个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更牛,等等中国城之最着使用更低的国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13 18:43
是耕犁,还有筒车,这两个最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