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说法的由来,而且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剪头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7 21:04
我来回答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22:33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2月26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农家人讲究多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又称“青龙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哈达奇·刚说,由于民间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加上“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
依照我国北方一些旧俗,“二月二”早晨起来后,农家人会找来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
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对年景充满祈盼,他们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播种而激动,祈求传说中的“龙”此时能抬头,抖动身子下一场透雨,以滋润土壤。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今天是阴历二月二,也叫“春龙节”,我国北方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但据民俗专家介绍,今天除了剃头外,要吃的东西也很多,其中如今天有吃猪头肉的讲究,但很多人并不知道。
二月二是春节中最后一个节日,春节过完了,腊月杀的猪肉也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猪头,要留在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才能吃。按照北方风俗,今天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等;很多北京人也有在“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此外,“二月二”也有吃猪头肉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龙抬头 二月初二§
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
青龙节
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春饼
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
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
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驴打滚
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一是说,此时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年丰。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围仓”。这天,还是邹城传统的峄山古会。
料豆,即黄豆,又称“蝎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黄豆用盐汁渍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发出爆响,豆皮炸出裂纹便可;甜料豆把黄豆渍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在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往上加糖。邹东山区个别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当地有在太阳不出来之前炒完料豆的风俗。传说吃蝎子爪不挨蝎子蜇。
围仓要在天亮之前举行,农妇在院内、大门口、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围仓时,用青灰(草灰)围成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意为希望粮食满仓,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内多数居民还有吃鱼的风俗,称为“熏虫”。*年间,这天为年节尽头,“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业多少是此日开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旧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青龙节
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又称“青龙节”或者“春龙节”。 旧时二月二这天有许多禁忌。有的地方忌已婚女子回娘家,有“二月二踩了娘家仓,不死公爹就死婆婆娘”之说,有的地方则正相反,要把女儿接回娘家住几天,说说知心话,“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愁”。也有的地方在这天家家户户都把石磨的上扇支起来,叫“龙抬头”,并且一整天不推磨,怕压了龙头。有的地方早起蒸糕,以祝春龙起蜇。有的地方蒸馍馍,谓之“蒸龙蛋”,吃面条,谓之吃“龙须面”,吃饼,谓之吃“龙鳞饼”。但也有的地方这天不吃面条,不吃小米饭,因为面条是“龙须”,小米是“龙籽”,怕吃了影响龙的健康。旧时多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小孩子也在这天入学,谓之“占鳌头”,也有的将成串的圆形色布挂在小孩帽子上,谓之“小龙尾”,有些地方还有耍龙灯等娱乐活动。
过去人们通常把二月二看作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抗活的长工开始上工,一般农家开始试犁。有些地方此日有祭土地神的习俗,大约有春季生产即将开始,求土地爷多多关照的意思。
说起二月二,跟龙抬头有关。有文记载,传说二月初二这天,龙神要从沉睡中醒来,人们焚香祭祀,祈求龙神抬头,春天来了,布云兴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又是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国的节令活动十分丰富,又设计安排相应的吃食。二月二这天,有的地方吃面条,称龙须面,烙饼叫龙麟,饺子又叫龙牙……都与龙身贴近。惟有天津,这天吃煎闷子,美其名煎龙麟。台湾有位女作家叫刘枋,写《吃的艺术》有天津菜专著称“烹大虾段、侉炖鱼、贴饽饽熬小鱼、炸蚂蚱、炒菜捞面、锅巴菜、煎闷子、煎饼馃子、包子”为天津菜。看起来很不全面,也失准确。细读了津门烹饪老前辈们 1977年编著的《天津菜谱》,冷、热、汤菜荟萃,竟多达 1117款,当然不包括锅巴菜、煎闷子等,那不过是天津具有独特风味的小吃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煎闷子为天津独具特色名吃,是确定无疑的。
闷子为淀粉熬制而成的“冻子”。优质的闷子应是用绿豆粉熬制,透透亮亮,不粘不散。煎闷子无须用油过多,否则难以煎成两面黄嘎。拌闷子的调料,用麻酱、醋、盐加适当的水搅好,放入蒜泥即可。吃煎闷子配烙大饼,薄饼就更妙了;再炒一盘鸡蛋,一盘青菜、绿豆菜、菠菜或俏上香干,都是爽口又清香的一顿美餐
古人认为,龙为水族之王,受玉皇大帝之命,行使司雨之职,其形有九: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马、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可畅行于海、陆、空三界。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伏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故此,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虔敬和隆重地祭祀龙,向龙乞求平安和兴旺,久面久之,龙便成了人们理想中的"百虫之长",是排灾祛凶的神物和吉祥兴旺的象征。
庆贺二月初二龙抬头,一般三天,从正月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结束,初二为正日子。期间忌荤吃素三天,大部分村庄是请戏班子唱戏,也有个别村庄放焰火,恭送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二月初二这天,大人孩子要剃头理发,这一习俗叫做"剃龙头,主富贵"。多吃面食。如、:"吃了糖大饼,揭开龙皮日子甜;吃了龙顺面,米面满仓整一年"。忌动刀剪和针钱,怕伤了龙身,剪断龙脉,刺伤龙眼,。忌吃带皮食物,怕生蛇皮孩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23:51
农历二月二缘何“龙抬头”?
新华网天津3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3月20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这一天“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抬头”是何意思?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解释说,“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据天津、江苏两地的天文专家介绍,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农家人讲究多
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19日专电(记者张丽娜)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又称“青龙节”。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委员哈达奇·刚说,由于民间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加上“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更加美好。
依照我国北方一些旧俗,“二月二”早晨起来后,农家人会找来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然后用草木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回一条“金龙”;早餐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绕房子撒一圈,叫围社,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灾祸都挡在外面,凡是有亲人远在他乡的,这个圈一定要留一个口,意为盼其早回家乡。
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妇女不许动针线,恐伤“龙睛”;人们也不能从水井里挑水,要在头一天就将自家的水瓮挑得满满当当,否则就触动了“龙头”。
民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农家人对年景充满祈盼,他们为即将进行的春耕播种而激动,祈求传说中的“龙”此时能抬头,抖动身子下一场透雨,以滋润土壤。
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1:26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7106810.html?si=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3:17
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 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5:25
因为2月2剪头..........龙正要抬头就把脑袋剪下去了.所以就不能抬头了.....这一年就倒大梅了 - -!
参考资料:88688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7:50
具民间说法,立春后剪头发会死舅舅,要到2月2后才可以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10:31
传说正月里是不能理发的,所以要到古历二月才能理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13:29
这个很简单啊 看看说明资料 很详细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7449390.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