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7 23:03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8 03:25
1、助跑阶段: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条直线向内倾。助跑的整个过程应有明显的加速性和较强的节奏感,尤其是最后几步逐渐加快,到最后一步最快。
2、起跳阶段:脚跟着地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双臂后摆,起跳腿充分蹬伸,双臂配合腿向上摆。
3、过杠阶段:腿过杆后内旋下压,使臀部迅速移过横杆。
4、落地阶段:落地时以较大的身体部位着地,或以能产生屈伸的肢体来着地,增长着地时间,吸收力量,使身体安全着地。以往腹滚式着地,以右手、右肩、背后、右脚四点顺序着地,应用关节的分节运动来逐渐缓冲着地力量,采用翻转的方式过竿着地。
总结:
1、助跑阶段:身体逐步内倾,加大外侧腿臂的摆动幅度,保持头、躯干成一直线向内倾,逐渐加速。
2、起跳阶段:脚跟着地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双臂后摆,起跳腿充分蹬伸,双臂配合腿向上摆。
3、过杠阶段:腿过杆后内旋下压,使臀部迅速移过横杆。
4、落地阶段:落地时以较大的身体部位着地,增长着地时间,吸收力量,使身体安全着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0:33
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作用在于通过助跑使身体获得与助跑方向一致的水平位移速度,与此同时,由于人体惯性作用使身体在弧线助跑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向心力(俗称“离心力”)。人体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在弧线助跑过程中不得不通过身体的内倾,以抵抗“离心力”对身体平衡的破坏作用。这样,当人体沿弧线方向快速移动时,不仅使身体获得了相应的水平位移速度,同时也形成了起跳前上体远离横杆的内倾姿势,为起跳用力创造了很好的力学条件,从而有利于起跳过杆动作的完成。由于背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动作的衔接较其他跳高姿势更加紧密自然,助跑水平速度的利用率高,有利于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潜力,有利于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这也正是背越式跳高较其他跳高姿势优越之所在。 在运动训练、比赛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背越式跳高竞技选手所选择的助跑弧线的大小、距离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当同一选手采用不同的助跑弧线时,其助跑起跳的效果也有明显的不同。 1。改变背越式跳高助跑弧线的形状,不仅会影响到助跑时的步频与步长、速度与节奏,还会影响到起跳动作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结构。同一选手采用不同的助跑弧线时,在起跳支撑反作用力的方向、反作用力的力值和作用力的时间和力的梯度等方面均会发生某些变化。 2。在跑速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助跑弧率对身体所获得的“离心力”大小也不同。因此在保证获得足够的助跑速度与步长的条件下,适当缩短弧线段的距离、缩小弧线的半径(加大曲率),可使身体在弧线助跑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内倾,以便加大起跳时的工作距离与向上起跳的合力,从而提高了助跑起跳的效果。 3。在小弧线上助跑,后两步的弧线切线方向与横杆垂直投影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较大,在身体下端的制动和支撑作用情况下,加强上体向前向上的摆动动作,更有利于身体沿着正确的起跳方向腾越过杆。 对背越式跳高教学而言,不同的助跑弧线对相同水平的学生,或同一助跑弧线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学习和掌握背越式跳高动作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短距离助跑或助跑速度较慢的学生不适采用较大的弧线,其原因在于过大的助跑弧线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助跑时的步频变慢、步长加大、重心下降,还在于助跑弧线过大,会导致助跑最后一步弧线的切线方向与横杆之间的夹角过小,容易造成助跑起跳方向与横杆过于平行,加之大弧(半径大曲率小的弧线)不利于形成助跑时的身体内倾,以至于容易导致起跳时的过早倒体,不仅影响了起跳的效果,还会造成身体纵轴与横杆平行,上体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腾越过杆。这也是跳高教学中初学者最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动作类型之一。学生背越式跳高动作错误频率出现最多的是在弧线助跑的内倾技术方面与起跳过早倒体方面,至于过杆阶段出现的错误动作,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助跑与起跳阶段的错误动作有关。跳高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适当缩短助跑弧线段的距离与半径,加大助跑最后两步弧线轨迹与横杆间的夹角对于克服纠正助跑最后一步身体不能保持良好内倾和起跳倒体方面的错误动作十分有效。可见,小弧线助跑练习的教法意义。从原理上讲,弧线半径的大小及其弧线曲率方面的变化不仅对助跑步长、步频和助跑速度、节奏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也是影响初学者学习掌握正确的助跑起跳技术,克服起跳过早倒体使身体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腾越过杆的重要因素。因此说,在练习过程中能否确定适宜的助跑弧线是背越式跳高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一般说来,大多数初学背越式跳高的学生的起跳过杆技术与专项起跳能力方面都还不适应较快的助跑,加之完整技术节奏尚不稳定,助跑的速度相对较慢,如果教学初期就采用大弧线快速助跑显然不符初学者的实际能力。然而,小弧线助跑在客观上*了助跑的速度同时又能保持身体的内倾,对初学者学习掌握正确的助跑起跳动作来说却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小弧线教学法”遵从了运动技能的迁移与形成规律和动作结构的类属学习原理;但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的教与学的方法如果运用不当,均难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小弧线助跑可能会导致杆上动作紧张,不利于“背弓”动作的形成。因而有必要在此对“小弧线教学法”的应用提出几点建议: (1)在开始使用小弧线助跑的完整技术练习之前,应首先解决好背向过杆和背向着垫问题,以避免小弧线助跑起跳后上体不敢完成向后仰头倒肩的动作。 (2)在进行小弧线助跑练习时,可采用弯道跑(30m由外道向内道切入)和正对横杆超距离的直线接弧线助跑练习(15-20m直线接3步弧线),以体会在快速助跑条件下的身体内倾动作,以便形成良好的助跑节奏,为弧线助跑技能的形成提供迁移的条件。 (3)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界定好大弧线、小弧线的范围。一般对初学者来说,弧线坐标的底线(该线应与横杆平行)距离(从起跳点向右侧方向)不要超过1.5-2m。否则将达不到小弧线练习的效果。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1:51
1.助跑:在跑道上做40~50米的冲刺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