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跳绳的正确姿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7 23:2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0:54
儿童学跳绳的基本步骤
儿童能够进行锻炼的运动其实蛮多的,跳绳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跳绳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完美的锻炼和健身方式之一,学起来很简单,跳绳的价格也比较实惠,同时也比较方便携带。可以说跳绳是一项比较健康的运动,适合现代的小孩子玩,不但有很多的乐趣,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促进骨骼发育,虽然孩子刚学跳绳的时候,可能会很吃力,但关键是需要好好练习才行。那么,儿童学跳绳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呢?
1、学会掌控绳子,使得收放自如:测量好绳子的长度,将绳子双折,绳子的长度要从腋下到达地面才算是标准的。然后双手放身侧成垂直状,就是手肘与手臂成直角。把两根绳头都握在右手里,开始挥动,一圈又一圈的绕转,直到右手能活动自如,再换左手,做同样的动作。
2、跳绳的时候身体跳动的频率要和绳子的节拍保持一致:转绳子的动作熟练之后,要听清楚绳子碰到地面的声音,把每一次声音连接起来,就变成节拍了。现在不但一面使绳子转,并且双脚也一起跳动,一直练习到双脚的跳动能跟上绳子的转动,使手脚能同速进行。这个运动是促进眼、手、腿三部份肌肉的协调,如果孩子开始的动作都正确了,那么孩子以后跳绳的姿势就会合乎标准。刚开始总是不太能得心应手,不要在意,只要有恒心,必能跳得顺利。
3、把分解的动作连起来不断的练习,,使得动作能够达到纯熟的配合:孩子可以先不用绳子,只是双脚在地上跳,心里数着1—2—1—2,跳起的高度要使绳子能从脚底通过,弹回的动作就不必太费力。用力跳的时候,绳子就从脚下通过,轻跳的时候,绳子正好在头项上。每跳起一次,绳子就从脚下穿过一次,速度慢可增加腿部韧力,速度快可增加耐力并消耗脂肪。刚开始练习时,总是用有弹回动作的跳法,那是一种慢速跳绳法。而无弹回动作却可以随心所欲,快慢任凭自己决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2:12
儿童跳绳的正确姿势:
首先,是手的姿势要正确,主要是手腕在甩绳子,也就是在跳绳过程中,手腕在做转动甩绳,不是用手臂在转动甩绳。手腕的甩绳运动比手臂甩要节省很大的距离。当然也就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节省力气。
其次,是手臂的姿势,手臂要靠近身体,肘部向外张开,和手臂要保持90度左右。再者就是脚,最好是交替的换脚跳法,因为双脚交换着在跳,这种跳法快,且省力。
但切记,不要跳太高,跳高了费力气,最好是脚尖交换着在地上轻松的颠,就像原地小跑一样,这样即可省时,又可节省力气。而且身体的姿势最好是扬头,挺胸。还有就是绳子,要调试好,不要过长,因为长的绳子甩到地上,会反弹,打到脚上,容易绊脚,甩着也很费力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8 04:04
跳绳[tiào shéng]
一种古老的娱乐活动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3个义项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跳绳,是一人或众人在一根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运动游戏。这种游戏唐朝称“透索”,宋称“跳索”,明称“跳百索”、“跳白索”、“跳马索”,清称“绳飞”,清末以后称作“跳绳”。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南宋以来,每逢佳节都跳绳,家家户户都要比赛。
中文名
跳绳
外文名
skip
起源
古代
作用
强身健体,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
参与类型
单人,集体均可
快速
导航
成型发展
起源
跳绳活动源远流长。当女娲“乃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时,绳子便伴随着人类一起生活了。古人拿绳子来记事,也用它来捆扎收获的农作物,或拴使牛马、*猎物等等,绳子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因此,跳绳可能源于原始的农事、狩猎或军事活动。
明代小说《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使用了“跳马索”和“跳百索”两个名字,指的都是跳绳。但是,“跳马索”却给了我们探究跳绳起源的启示,即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绊马索”。古人也许是受军事活动的启发,在绊和避绊的军事训练中,改骑马跨越绳子为单人跃绳而过,由此不断演变,最终成为各种各样的跳绳活动。
最早出现的跳绳史料是汉代画像石上的跳绳图,证明至迟在汉代已经有了跳绳活动。
《北齐书·后主纪》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北齐皇帝高姓,“高末”谓齐将消亡。这本是作为谶言而记载的一件事,却给我们留下了儿童跳绳游戏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并且,这种单人“跳且唱”的方式,也为后世跳绳方式奠定了基础。
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飞百索”的记载:正月十六日,群儿以长□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若百索然。群儿乘其动时轮跳,以能过者为胜[1]。这里的飞百索,正是后来的跳绳游戏。
成型
魏晋以后,历代都有跳绳活动的记载。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境异》:“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可见,唐代不仅有跳跃穿过绳索的游戏,还将这种游戏命名为“透索”,使跳绳活动开始有了专门的名称。
南宋以后,跳绳活动发展为杂技百戏,还有了“跳索”的名称。宋吴自牧《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记载:“百戏呈拽,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斗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从唐代的“透索”,到南宋的“跳索”,跳绳的名称更为形象而具体了。
辽时,儿童跳绳也很流行。宣化辽墓中的“幼儿跳绳图”发现于一区的张匡正墓中,绘在后室木门之上半圆形堵墙正面。画面内容表现的是三个儿童的跳绳游戏,左右两个小童弓身曲腿,用力摇摆一根长绳,中间一个赤膊小童屈膝张臂,轻快跳跃,构图精巧[2],是非常宝贵的跳绳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