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节日起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57
我来回答
共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05:51
人们迎接春天,最早是在冬至。原始人的天文知识比我们要丰富,根据日晷,冬至黑夜最长,白天最短,便把它当作一岁的分界线。甲骨文中也有“出入日,岁三牛”的记载。意即在进入冬至和离开冬至的临界之点,要杀三头牛作为祭祀。湘西苗族的“椎牛祭”还保留着这一远古的仪式。甲骨文中的“岁”字,右边是一个牛头,左边是矛,上、下即标记着牛的心脏部位。原始人认为,牛是有神性的动物,而神性依托在血液里。在“出入日”即冬至的临界点,就要慢慢地椎牛,让具有神性的血慢慢地流入大地,这样,这一年粮食就能获得丰收。
冬至临界点的椎牛,即最早的“守岁”。商代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始有了四季划分,“岁”变成了“年”。过年最早定在立春这天。由于农历每年都变化,立春不一定在正月,为了方便起见,后来逐渐将过年定在除夕到大年初一这一天。如今除夕夜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零点敲钟,跨过零点才能睡觉,就是古老“守岁”仪式的延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07:09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相关来历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春节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春节"年"的来历,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08:43
1,据记载,春节起源于虞舜时期,虞舜是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中的最后一个,它之后便走向了夏,商,周时期
春节在虞舜时代叫作“载”,后来在“夏”叫作“岁”,在“商”叫作“祀”,在“周”叫作“年”,年本来的意思是谷物的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长,当它成熟的时候,一年过去,谷子丰收。所以,以前的“年”就是单纯庆祝丰收的
2,大家最认同的说法是殷商时期,殷商时期有一个风俗活动,年末举行祭神祭祖活动,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丰收,祭祀祖先。这种形式与我们现在的“年”颇为相似,可以将它视作为“年”的雏形
3,“年”这一词出自于周朝,古时候新帝继位,为了彰显“天子权威”,新帝往往会重新自立历法,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在司马迁的建议下,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后来经过多朝修订,才会有我们现在的历法,以农历的正与初一为“新年”是自汉武帝时期就一直被沿袭下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10:35
节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积淀着一个民族风俗生活传承和演化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风俗会不断变异。而它总是反映着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汉民族的传统节日的起源,有两种促成因素。
首先,节日的起源与岁时节令有关。汉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的时间周期变化节律,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经过一代代人对天象和物候的不断地观察和总结,于是就有了岁时节令的划分。到战国时期,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岁时节令体系。这个体系成为汉族人民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时间表。许多传统节日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节日与岁时节令又有区别。并非所有的节气都成为节日。
其次,节日的起源又与原始崇拜和与之相联的祭祀活动、禁忌行为有关。原始崇拜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类型。它产生于太古时代,根源于生产力低下情况下原始人类对于自然力的敬畏心理。例如,原始人类因为向往光明而崇拜太阳,因为“地载万物”、是人类衣食所自出而崇拜土地——这些都是自然崇拜。例如,闽是“东越蛇种”,而闽人祀蛇,瑶、畲民族是盘瓠之后而祀犬——这是图腾崇拜,也是原始祖先崇拜的孑遗。由于灵魂观念的产生,原始人类又有了另外一类祖先崇拜——例如夏人以黄帝为祖先,周人以帝喾为祖先之类(《礼记•祭法》)。随着原始崇拜观念的产生,人们于是有了种种祭祀和禁忌行为。这些祭祀和禁忌行为,是按一定的时节来安排的,因为它们同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这样,岁时节令和原始崇拜结合,于是有了节日。
秦汉到六朝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汉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基本形成。在中国节日民俗的发展史上,这一时期有三件事值得一提:第一件,是阴阳家对上古传统节日的整理与系统化,规定四季、八方、十二月令、二四节气,各有戒律,强调了时令节日中的禁忌、禳除、祓楔等内容。《史记•太史公自叙》批评说,阴阳家有太多的禁忌,其中有些未必是合理的,徒然使人畏首畏尾而已;不过,他们对四时节令的总结,还是顺应了自然界的主要规律,是不可改变的。第二件事,是儒家吸收了阴阳家学说,又加强了祖宗崇拜的成分,通过节日活动来体现孝弟伦常,促使节日的礼仪化。第三件事,是佛教的传入,不仅为汉民族原有的节日风俗带来了新的内容,例如春节早上拜神祭祖,全用斋菜,早餐也是素食,还使汉民族增添了像浴佛节之类的新节日。
唐宋以后,汉民族的节日风俗发生重大变化。尽管节日还保留着宗教迷信的色彩,但诸多祭祀和禁忌行为的初始意义和神秘气氛已经逐渐消解,仪式改变了性质,喜庆欢乐的成分加强了。节日的文化风俗内容越发丰繁起来,每个节日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和饮食习俗。另外,由于宋明理学对民间文化的巨大影响,祖宗祭祀成为重要节日必不可少的礼仪。
传统节日有历史性的变异,也有地域性的变异。中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生活环境和条件,生产方式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加上民族的融合,移民的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地区的节日风俗,有一定的差异,因而也就有自己的一些特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12:43
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春节是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盛大的祭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古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岁首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年开端之始,谓之岁首,民间俗称新年或年节。春节民俗的形成与定型,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15:07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传统名称分别有新春、新岁、新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来,其起源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人文与自然文化内涵。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现代的新年节期一般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1][2][3]过春节前,背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都会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2]春节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17:49
与“年”怪有关,除夕人们放炮、烟花驱年贴,追答贴桃符驱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1 20:47
春节起源于一个关于年兽的传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2 00:01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2 04:23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岁时节日是中国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大体说来,节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历法节气。中国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经出现了南北分野,北方以 粟作为主,南方以稻作为主。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先民就已掌握了反映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知识。相传,古代有黄帝、颛顼、夏、商、周 、鲁六家历法,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历法纪年,《尚书·尧典》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的划分, 战国时代发展为24节气。中国古代先后推行过100 多种历法,其中(汉)太初历、(唐)宣明历、(元)授时 历、(明)大统历、(清)时宪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历法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把一年划分为12 个月,24节气,72候,约365天, 从而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历法反映了农业生产规律,对指导农业生 产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岁时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节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则是 由节气直接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