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红衫军,法军,普鲁士谁最厉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6: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4:37
英国法国在北美洲争夺殖民地
民族意识是指一群有相同血缘、语言、生活习惯的人,认为本身与其他的民族不同。
将这个意识发展成为民族国家,则是欧洲中古时期封建制度的产物。
欧洲中古封建时代,内乱频繁,得胜者得以整合武力,成为一地的新兴霸主,进而利用徵税、徵兵、立法与司法等各种特权,将自己割据之地,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为了巩固基业,他们与地方势力结合,特别强调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民族意识。
这种民族意识,首次在第九世纪的法兰克帝国(Frankish Empire)中产生。
当时占据帝国西部的西法兰克王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843~877在位),与东部的东法兰克王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843~876在位),於842年在斯特拉斯堡(Oath of Strasbourg)商讨反对当时已经获得皇位的洛泰尔一世(Lothair l,840~855在位)。
会议后,两人故意使用法、德方言宣誓,拒绝承认洛泰尔的合法性。所以斯特拉斯堡誓约,可说是法兰克族*后,法、德两个不同民族逐渐形成的开始。
自十一世纪始,英国与法国的关系,错综复杂。为了封建领地的冲突,两国长期处於封建战争的过程中,刺激了两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在两国为期百年以上的百年战争(The Hundred Years'War,1337~1453),法国获得了最后胜利,除了卡莱(Calais)一地外,还夺取了英国王室在其境内的领土,建立一个不再受外力干扰的民族国家。
英国王室在这场战争中,虽然失败,却反而促使英王从此与英国的利益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可以专心治理英国。自此,法国与英国王室得以专注本国事务,发展成君主专政*的民族国家。
◎图3-1百年战争围攻图(请参考课本)
欧洲南端的伊比利半岛(Iberia)地区,在十五世纪初,也成立了民族国家。这个地区从第八世纪初期,就被来自北非信仰回教的摩尔族(Moor)征服。回教势力逐渐式微后,伊比利半岛分割成了四个国家。摩尔族只剩下了格兰那达(Granada)一地,其它则是由当地居民所组成的葡萄牙、卡斯提尔(Castile)与亚拉岗(Aragon)三个国家。后来,卡斯提尔公主伊莎贝拉(Isabella,1474~1504在位)与亚拉岗斐迪南(Ferdinand,1479~1516在位)在1469年成婚,十年后(1479年)决定将两国合并,遂建立了西班牙(The United Kingdom of Spain)。
十六与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推动了世俗化思想。
马丁路德把宗教信仰国家化,强调君主不但是*领袖,也是人民信仰的保护者。这种君权神授的神学理论,把民族国家的君主提升到集君权与教权於一身的最高首领。
因此民族国家君主乃藉此权威,设立国教,强迫人民接受。於是,国与国之间的争执往往因为宗教信仰的因素,转化成为了宗教战争,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钜的是三十年战争[注]。
长期的战争,增强了民族国家元首的权威,而君主们也乘机将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国家利益三者聚集一身,成为了人民效忠的偶像。
1648年〈西发里亚条约〉(Treaty of Westphalia)结束三十年战争,根据条约的协定,荷兰与瑞士都成为独立国家。
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
北美洲的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历史上第一个经由民族*后,所建立的一个民族国家。
英格兰人在西元1607年到达北美洲的维吉尼亚(Virginia),建立了詹姆士城(Jamestown),并开始屯垦。
此后,一批又一批寻求宗教信仰自由的清教徒朝圣者(pilgrims),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他们逐渐扩张,占领邻近的领土后,称之为新英格兰区(New England States)。
到了1760年,英格兰人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已经扩充到了十三个州[注]。
由於同种同源,北美洲的殖民者把英国当作是自己的祖国。英国*与殖民地之间,也一直保持著和谐的关系。不过到了十八世纪时,英国在七年战争[注]中获胜,取得了法国在加拿大及其在密士失必河(Mississippi River)以东的土地,成为北美洲最大的殖民敌国时,两者的关系才逐渐恶化。
这变化的王要原因,是英*为了要维持英军驻扎美洲殖民地的费用,开始向殖民地徵税。先是徵收糖税,又增收印化税,殖民地人民群起*。他们认为英*对待殖民的*,违反其本身的宪政传统,美洲殖民地反英情绪日渐高涨。
1773年12月16日夜晚,有一批波士顿商人假冒印地安人,登上英国运输茶叶的船,将所有的茶叶倾倒到海里去。英*因此决止采取强烈的*。
◎图3-5波士顿茶叶事件
[注]七年战争(1756~176;3)包括欧洲与美洲的两场不同战争。
在欧洲则是普鲁士与法国、奥地利为争夺西里西亚的战争。法国与奥地利原为宿敌,但为共同抵挡普鲁士的扩张,结成同盟。在欧洲历史上,史称外交*。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是普鲁士的盟邦。
这也是为争夺海外殖民地的一场战争,称为法印之战。主要是法国与英国在北美洲与印度的战争。
英国之与法国在两地作战的原因:
一是藉此战争将法军深陷国外战场,无法调兵回国攻打普鲁士人。
再者就是要藉此机会,夺取法国在北美洲(包括加拿大)与印度的殖民地。英国在这两方面都达到预定的目的。
◎问题提示:美国独立建国的启示为何?
◎图3-7美、英军示意图
为了降低双方紧张的局势,美洲殖民地选出的代表,於1774年9月5日在费城(Philadelphia)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商讨对策。与会者都希望能与英国*保持和平的关系,但英国*却坚持要以军事*的方式,铲除反*的祸源。
1775年4月18日,英*队进攻麻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康考尔(Concord)与莱克辛顿(Lexington)等地。各州的人民乃组织民团抵抗。
各州代表并於是年召开第二次*会议,任命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1~1799)为民团统帅,全力反抗英军的进攻,正式展开创立自己国家的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lndependence)。
在1781年十三州通过〈邦联条款〉,定名这个新国家为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藉著艰苦奋战及法国等其他国家的协助,获得最后胜利。
在1783年签订的〈巴黎和约〉中,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以密士失必河为界,河东归属於美国。
美国独立运动虽然成功,但因当年匆匆缔订的〈邦联条款〉,过於松散,无法治理新成立的国家。各州代表乃在1787年5月25日出席*会议,从事制宪的工作。新的《美国*》在当年9月制订完毕,隔年6月得法定州数的通过,开始生效。
根据新*,华盛顿在1789年4月30日正式就职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图3.12美国的独立宣言与* 目前陈列於美国华盛顿国家档案保管处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美国各州代表参与的*会议发表著名的《独立宣言》,由杰弗逊起草。要点包括:
(1)任何人都生而平等,保有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利。
(2)任何*的正当权力均由人民同意产生。
(3)任何*如破坏天赋*,人民可用武力将其推翻。
这是人类民主*建立过程中的三要文献。引自:王曾才《西洋近世史》
外力协助下的义大利建国
在十九世纪时,义大利只是个地埋名词,而非特指一个国家。
在拿破仑时代,义大利隶属於法国的势力范围之下。
但在拿破仑失败之后,根据1815年〈巴黎条约〉的规定,义大利除了北部由奥地利收回占领外,其它的领土则分割成萨丁尼亚王国(Kingdom of Sardinia)、两西西里王国(Kingdom of Two Sicilies)、教皇国(Papal State)等国。
后来完成义大利统一大业的,是由三个*理念迥异的民族主义者合作完成。他们分别是马志尼(Joseph Mazzini,1805~1872)、加富尔(Camille Cavour,1810~1861)与加里波底(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
马志尼曾经参加过烧炭党(Carbonari)的秘密团体,主张以暴力为手段,达到统一义大利的目的。后来,他在1831年组织了青年义大利党(Young Italy),鼓吹义大利的民族主义。
他说:「民族国家乃是由一群享有共同语言、历史、生活方式,及在同一地理环境中生长的群众,依据共同的理念组织而成。」
因此,他特别强调义大利的统一,必须要由义大利民族自己的努力来完成,绝对不可依赖外国势力的协助。
加富尔是萨丁尼亚人,1852年被萨丁尼亚国王伊曼钮二世(Victor EmmanuelⅡ)任命为首相。他以切合实际的*,展开了义大利的统一大业。
他知道统一的最大阻力是奥地利王国,但萨丁尼亚王国国力不足,无法单独与之抗拒。
因此,他坚信必须要获得奥地利王国的敌人~法国出兵协助,才能成功的统一义大利。
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加富尔在1854年决定参加与本国利益毫无关系的克里米亚战争,并向拿破仑三世示好。
战争结束后,拿破仑三世立刻约他密谈,并签订密约,答应将以武力协助萨丁尼亚统一义大利,但义大利必须以尼斯(Nice)及萨伏伊(Savoy)两地作为报酬。
当奥地利*获知加富尔与拿破仑三世的秘密会晤后,立即威胁萨丁尼亚废除密约,否则必以兵戎相见,结果两国在1859年4月正式交战。拿破仑三世实践诺言,亲率二十万大军进入义大利。
在法*队的掩护下,萨丁尼亚节节胜利,不但收复了奥地利在义大利北部所占领的伦巴底(Lombardy)等土地,而且引起邻近其它城邦以及教皇国内民众的热烈响应。
不料,拿破仑三世因恐国内天主教徒的反对,开始停止军事援助,并且出兵进驻教皇国,阻挡萨丁尼亚继续南下。同时并与奥地利私自议和,允许他能继续保留义大利北部的威尼西亚(Venetia)。
此时,另一位强烈民族主义者加里波底率领一千名红衫军,登陆西西里岛,岛上人民群起响应,两西西里王国随即瓦解。
加里波底原计画是将义大利南部建立成一个共和政体的独立国家,以与北方的萨丁尼亚王国对抗。但是在爱国热诚的驱使下,牺牲了自己的理念,慨然将南义大利交给加富尔处理。
1861年6月,萨丁尼亚国王伊曼钮二世登基为义大利王国国王,南北义大利的统一终告完成。原驻守罗马城的法军,因为普法战争的爆发而撤离,义大利军队乃於1870年9月20日进城收复了罗马,将其作为义大利王国的首都。
德意志的统一
十八世纪的日耳曼是个四分五裂的地区。
在拿破仑称霸欧洲时,整个日耳曼邦联都臣服在法国势力范围之下,结果除了受法国*与军事的影响外,法国的文化与思想也都弥漫於日耳曼各地。
当时日耳曼有志之士只有埋首学术,伺机唤起日耳曼的民族意识。
普鲁士的哲学家赫德可说是从文化上建立民族意识的先驱者。他认为任何属於自己的文化,都必须要包含民族精神(Volksgeist)在内。
另一个普鲁士的爱国者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就深受他的影响。在法军占领柏林的1807年至1808年之间,公开举行了前后十四次名为〈告日耳曼民族书〉的演说,唤起日耳曼人的民族自尊。
拿破仑失败后,1818年,普鲁士组织「关税同盟」(Zollverein),统一了日耳曼北部各部的税额,奠定了在经济方面统一日耳曼的准备工作。
◎问题提示: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策略如何?
同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William I,1859~1888)即位后,指派毛奇将军(Helmuth von Moltke,1848~1916)为参谋总长,从事军事改革。在毛奇将军严格的训练下,普鲁士拥有了欧洲最强的武力。
於是十九世纪的普鲁士,除了民族意识高涨外,又有经济与军事双方面的改革,已经是日耳曼世界中最强盛的国家。但是把这些资源转变成为统一日耳曼的实力,则要等到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被任命为首相之后,才逐一完成。
以铁血首相著称的俾斯麦,是位务实派的政冶家。他认为日耳曼当前的急务,是扩充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然后以普鲁士为主,统一日耳曼各国,创立德意志帝国[注]。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初即位时,因为要增加军费,与国会议员产生了控制预算权的争执。威廉一世则认为国王是军队的统帅,应该操纵有关军备的权力,因此拒绝对国会让步。
威廉一世不顾议会的反对,在1862年指派本来就轻观议会政冶的保守派人物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即位后,便以「铁与血」为口号,公开宣称普鲁士本来就不是以自由主义,而是以其强大武力著称於世。
俾斯麦认为普鲁士要达到统一大业,必须先削弱奥地利的地位,以取得在日耳曼世界中的领导地位。当时奥地利在首相梅特涅的领导下,组织了日耳曼邦联(German Confederation),掌控了日耳曼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以奥地利为中心统一日耳曼。
这种理念在1848年3月至4月中的法兰克福会议中,被称为大日耳曼主义,与普鲁士所提倡的小日耳曼主义对抗。
俾斯麦主张的是小日耳曼主义,主张德意志帝国成员必定是由日耳曼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因此多元民族的奥地利必须摒除在外。俾斯麦深知要达到这个目的,必先孤立奥地利。
由於日耳曼地处法国与俄罗斯之间,俾斯麦就利用他的外交手腕,获得两国的承诺,保证在普、奥两国冲突时,保持中立。完成外交部署之后,俾斯麦接著就再制造外交危机,在1864年挑起了所谓的丹麦战争(The Danish War)。
这场战争导源自「什列斯威~好斯敦」 (Schleswig-Holstein)」两个公爵国的问题。该两国在丹麦半岛的南端,自中古世纪以来便由丹麦国王以私人名义治理,但它们并不属於丹麦王国。丹麦国王在1863年,不顾国际上的反对,径自合并了什列斯威。
普鲁士与奥地利乃以维护什列斯威的领土完整为名义,向丹麦宣战。毛奇将军所训练的新军,首次投入战场。普、奥两国联军,迅速击败丹麦。
俾斯麦乘机利用和约,在其中埋伏下普、奥两国交战的原因。果然不出所料,1866年奥地利即指责该条约不公,向普鲁士宣战,展开了「七周之战」。
在法国与*保持中立下,普鲁士军队轻易击败奥地利。战后,奥地利*解散日耳曼邦联,退出了统一日耳曼的运动。普鲁士乘胜联合北部诸国,组成「北日耳曼联邦」(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完成了统一日耳曼的第一步。
俾斯麦在统一了北部后,知道要真正完成日耳曼的统一,必须克服来自英国、法国与俄罗斯等国的阻力,其中尤以法国拿破仑三世的阻力最大。因此俾斯麦的下一步,就是要克服这个困难。
与法国拿破仑三世斗争的导火线,是西班牙的王位继承危机。
西班牙在1868年9月发生*,女王伊莎贝拉二世逃亡法国,因此国内王室虚悬。俾斯麦支持一位与普鲁士国王同是霍亨索伦家族(Hohenzollern)的利阿坡亲王(Prince Leopold)为候选人,利用贿赂的方式使其当选。
拿破仑三世惟恐这一旦成实,法国必会陷入东西同时作战的危机,因此激烈反对,在1870年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但是在开战后六个星期之内,普军节节胜利,先在法国境内的麦兹(Metz)击败法军,接著又在1870年9月1日的色当之役中大胜,俘虏了拿破仑三世。1871年l月普车攻陷了巴黎,法国投降。
普鲁士王在俾斯麦的陪同下,於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皇宫的镜厅中,正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普王威廉一世并采取「凯撒」(Kaiser)的尊号,登基为第一任皇帝,且规定此后皇位皆由普鲁士国王世袭。
日本的明治维新
十四世纪开始,日本一直处於诸侯纷争的*状态。十九世纪后半期,因为西方势力入侵的危机感,遂在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时期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1600年,大将军德川家康在关原之役击败群雄后,统一日本。三年后,获日本天皇所赐「征夷大将军」封号,建立了德川幕府。
因其根据地是关东平原中的江户,故德川幕府时代也称江户时代。
德川氏成立幕府后,实行锁国*,禁绝日人与外界来往,并将人民画分为武士、农、工、商四个世袭的阶级,各安其业。此一封建制度,维持了日本达两百余年之久的和平。
◎图3-24德川家康(日本临济寺藏)
◎日本幕府时代(1192~1867):
日本从十二世纪末进入封建割据的幕府时代,长达六百多年。
幕府凡经三变。最初是源赖朝创立的镰仓幕府,其次是足利义满创建的室町幕府,最后是德川家康,创建的江户幕府。
在幕府时代,日本天皇无权,形同傀儡,由势力最大的诸侯以「大将军」的名义,掌握全国的政权。
当时社会上形成两大阶级:一是贵族,一是平民。阶级画分很严,衣食住行都有定制,不得逾越。引自:上海社科院出版《全球通史》
◎图3-25关原之役(关原和战屏风图,目前现存於日本井伊家史料保存会)
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代将培理(Matthew Perry,1794~1858)为特使,率领军舰两度前来日本商讨通商事宜。在他数度以武力威胁后,幕府*签订了〈美日亲和条约〉,给予美国通商、开办领事馆、治外法权及最惠国待遇的权益。
俄、法、英等列强见日本与美国签约,要求援例与日本签约。在各国联合胁迫下,德川幕府在1858年与各国签订了与美国类似的不平等条约。幕府的威望,受到致命性的打击。
◎图3-26培里叩关图
◎图3-27培里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不平等条约的羞辱及幕府的软弱与*下,激起了日本人民高涨的民族意识。各地志士组织尊王攘夷的倒幕运动。
德川幕府末代大将军德川庆喜见*不可抗,乃在1867年取消将军幕府,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