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怎样炮制千古奇冤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4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2:31
公元228年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大军出祁山,奔袭陇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响应,北伐形势一片大好。2月中旬,马谡与张郃在街亭展开决战,蜀军溃败,诸葛亮狼狈而归。事后,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即小说家津津乐道的“挥泪斩马谡”。第一次北伐以丧师杀将而告结束。
令人不解的是,同为败军之将的诸葛亮与马谡两人,在当时的遭际,在后世史家的定评,在千秋万世百姓们的心理定位,实在是有天壤之别。一为千古罕见的道德楷模,至高无上的智慧化身,一为出尽洋相的跳梁小丑,纸上谈兵的千古笑谈。历史是如此势利,如此不公不正,如此不遗余力地作践小人物,垫高大人物,实在让自诩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我辈不寒而栗!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三国志·张郃传》)
(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良马谡传》)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也。(《三国志·王平传》)
仔细检索跟街亭相关的几段文字,马谡最大的罪名是“违亮节度”,具体表现是:“举动失宜”“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据城”。既然马谡的罪名是“违亮节度”,那我们就要问,诸葛亮的所谓“节度”到底是什么?明了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弄明白此时的战场形势和双方的军力部署。
得益于魏国事先毫无防备,以及赵云箕谷疑军欺骗计策得逞,当时蜀军已经取得阶段性作战的胜利,陇右五郡有三郡投降了诸葛亮,仅有广魏郡和陇西郡拒不投降。诸葛亮派魏延等率领主力昼夜攻坚,围攻月余不能攻克,此时形势发生变化。魏国已经判明蜀军战略意图和进攻方向,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派名将张郃统领5万精锐扑向陇山要隘街亭,兵锋直指诸葛亮大营。此时蜀军总兵力十余万人,却一分为三:诸葛亮居中,率3万人居西县;魏延等率4万多人继续攻围陇右未下郡县;派马谡率2.5万人前往街亭阻击张郃。战场整体兵力蜀军占优,街亭局部战场,魏军2:1处于绝对优势。
不过,当时诸葛亮并不清楚街亭张郃具体兵力,也不清楚魏军何时到达。据此推测,诸葛亮事先的指示应该是:当路下寨,占据街亭城池,死守陇山要地,待分兵掠地的魏延、吴懿等完全占领陇右各城,然后由诸葛亮自己统帅全部兵力与张郃展开决战。马谡的任务是死守,尽可能久地拖住张郃,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这个作战计划实现的关键是,必须有坚固的城池可以依托。实际的情况却是街亭城小,而且残破不堪,以前从未经历战守,毫无防御工事可言。蜀军野战能力比不上魏军,何况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即使诸葛亮亲临,也完不成守卫街亭的任务。
如果时间充裕,防守一方可以修筑城池对抗强敌。问题是,修筑一座有军事意义的城墙工事,需要多少时间?马谡有这个时间吗?诸葛亮考虑到了时间因素吗?张郃会留给他这个时间吗?
如果有坚城可以据守,马谡用得着“舍水上山”,在山上野营吗?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修城,还用得着“举动失宜”,“依阻南山吗”?难道马谡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显然,事实一定是,马谡在万般无奈之下才做出“依阻南山”的抉择的。
街亭之战是一场遭遇战,完全超出了诸葛亮事前的估计。魏军行动神速,到达街亭的时间并不比蜀军晚多少,马谡在仓促之下应战,无城可据,无险可守,失败已成定局。唯一明智的选择是迅速占领最近的高地,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利,固守待援。马谡的选择并没有错,并没有“举动失宜”。假设诸葛亮本人亲临,面对此境,能比马谡做得更好么?
如果马谡完全不违“节度”,依照诸葛亮战前指示当路下寨,占据街亭抵抗,结局肯定是被魏军包饺子,几个时辰内全军覆没,马谡或者当俘虏,或者当烈士。马谡“依阻南山”,虽被魏军断了汲道,但至少能坚持一天一夜(从人体缺水的生理极限推知),如果诸葛亮的援军能及时赶到,战争的结局也许会相反。诸葛亮并没有小说中那样神奇,那样算无遗策,并没派来援兵,所以奇迹并没有出现。退一步说,马谡虽然失败了,但由于他在面临全军覆灭的情况下做了正确的的抉择,魏军的军事胜利打了折扣,即把一场酣畅淋漓的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蜀军只是溃败,并没有被歼灭,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至此,我们已是心中雪亮:诸葛亮强加给马谡的罪名统统不能成立。马谡完全是冤死的,彻头彻尾是个冤大头。
史载马谡之死,“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一条记载让人深感困惑。马谡如果真是兵败的罪魁祸首,将士们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将其明正典刑还便宜了他,现在却“为之垂涕”,并且有十万之众,无论如何,这不像是对一个罪不容赦的死刑犯应有的态度。这里头传递出一种信息,即三军将士,那些和马谡并肩战斗过的人知道实情,知道这是一桩冤案,知道冤案的制造者是谁,但又不能替他伸冤,甚至不能替他说话,所以才出现了“十万之众为之垂涕”的奇特一幕。
不是没有人替马谡说话。丞相参军李邈列举史例以劝阻孔明:“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诛子玉,再世不竞”。不料引得孔明大不高兴,将李邈免职后打发回了成都。李邈为马谡说的这几句话四平八稳,根本没有指责诸葛亮的意思,也没有替马谡开脱 ,只不过是说人才难得,不宜杀掉良将云云,诸葛亮何以恼羞成怒,竟至于将他罢官免职?千古贤相竟然可以这样以权势打压持不同意见者,以权势阻塞言路,钳制反对者的口舌?解释只有一个:诸葛亮心中有鬼,心底发虚,害怕有人替马谡说话。处置李邈,是向其他人发出严厉警告:你们帮马谡说话,要置我诸葛亮于何等境地?替马谡辨诬就是反对我诸葛亮,你们在*上不要站错了队!于是百僚噤若寒蝉,十万将士只能无言“垂涕”。李邈是极少数的不合作者,看清了诸葛亮的真实面目,因而在此后成为了诸葛亮的政敌。诸葛亮死后蜀国百姓到处为之立庙,大臣联名上表恳请,一时成为风气,只有这个李邈上表后主说了实话:“……,直以臣惧其*,主畏其威……。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西戎静息,大小为庆。”结果因为说实话被后主处死。诸葛亮活着时可以以一己之私罢免李邈官职,死后淫威还能让政敌殉葬,这是何等不正常的*气氛!
回复
举报|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5-21 15:48
a8979892
仁德连营
12
还有一个人为马谡说情,此人身份非同小可,他就是蒋琬。他是诸葛亮亲自选定的*人,诸葛亮历次出师北伐,都留蒋琬在成都做丞相府的总管家,总览后方朝政,简直就是诸葛亮的分身,对诸葛亮的意图应该心领神会。就是这个深获器重的蒋琬对诸葛亮处马谡以极刑不以为然,委婉进谏:“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诸葛亮流涕答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这段话读得我目瞪口呆!历来的说法是诸葛亮持法公平,坦荡无私,后人以此服膺,可是,蒋琬与李邈说的话,意思一模一样,如果有罪,两个人应该相当,两人都应该免职,何以对两人的处置如此迥异!一个被罢官,灰溜溜地下岗了,一个继续高枕无忧地当他的*人。看来,在诸葛亮大丞相眼里,所谓的国家律法,只不过是他对付政敌的工具,他说有就有,他说无就无,对付政敌、保全自己时就挥起法律的大棒,庇护亲信时法律成了空气。诸葛亮对法律的运用,真是妙绝。
面对亲信蒋琬的诘问,诸葛亮“流涕”作答。我们必须佩服诸葛亮的急泪,我都流泪了,你还怎么着?蒋琬还能怎么着?只有闭口不言了事。后面那一段堂而皇之的话,什么“用法明也 ”,那是极高明的鬼话,可笑后世人就此对他产生了膜拜之情,膜拜他什么?“用法明也 ”。蒋琬看着他所尊敬的老丞相所膜拜的三军统帅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样子,心中只剩下对这个鞠躬尽瘁的伟大形象的敬畏景仰之情。可怜的枉死鬼马谡,他的冤情就此被诸葛亮的老泪浇得无影无踪,当时再没有人替他说话,后世也再没有人替他辩诬,当然,除了区区在下。
马谡如果真的罪大恶极,又如何让十万将士为他痛哭?如果他真的是一介草包,纸上谈兵的小丑一个,又如何让李邈和蒋琬这样的智能之士为他说情?可见,小说家的话毫不可信,历史家们所写的,有时也不免把鬼话当成真话,后世读史者,可要多留个心眼。
三
马谡在“物故”前给诸葛亮上了一封遗书。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从这封遗书里,我又一次感到了困惑。依照常理,他应该悔罪悔过,痛陈自己给朝廷,给皇帝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给他尊如父亲的诸葛丞相的北伐大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然后自请处以极刑,这样的态度,才是一个战败将军应有的态度。主动把战败的责任一肩承担,才能替他尊如父亲的诸葛丞相摆脱战败的责任,才能使诸葛丞相的威望不致因战败受损。可是,我们从这封遗书中一丝一毫也看不出他认罪伏法的痕迹,岂不是咄咄怪事!
除非,马谡压根就认为自己无罪。“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他恨什么呢?
还有一点,以诸葛亮的贤明,假设他真有那么贤明的话,照顾马谡的家人子女,是他义不容辞的分内之事。诸葛亮视马谡如子,马谡视诸葛亮如父,几十年的交情,还用得着在死前如此郑重其事地拜请?两心相交,莫逆于心,后事之托,不言自明。如此唠叨,如此提醒,仿佛诸葛亮是个十足小人,并不值得信任,这又置诸葛亮于何地?古代讲求情义的统帅,对于为自己出过大力,立过大功的部下的遗孤悉心照顾,抚养提携,不遗余力,这样的事例每朝每代都有,这样的将领每朝每代都有,看看清朝的曾国藩对待死去故旧的做法,我们就可以确定。这样的将帅才能得人死力,才能成就事功。不过,没有谁像马谡一样主动向领导提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是不言自明的事,说穿了反而不美。
除非,这是马谡临死前在和诸葛亮谈交易。
这交易的内幕我们做这样的揣测,应该符合真实。我马谡可以含冤而死,不替自己辩诬;你诸葛亮得答应我保全马氏家族,保全马家权位富贵。马谡以一死来换取整个马氏庞大家族*上的安全与延续,也算是深通兵法的他兵行险道的极厉害的招数。不容诸葛亮不答应,因为这背后的潜台词清清楚楚:否则……,否则怎样?把事实,把*全抖露出来,那就是鱼死网破的结果。
马氏家族势力庞大,是荆州的世家大族。刘备能在赤壁战后轻易取得荆州,与马氏家族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实力的家族常常左右政局,名门望族实为立国之基。当时马氏家族的族长是马良,在刘备集团里地位显赫,后来马家又积极支持参与刘备夺取四川的行动。可惜马良在夷陵战役里死去。马氏家族需要*上的强势人物来确保整个家族的利益,马良死后这个担子就落到了马谡身上。而这时马谡犯事,最可怕的就是树倒猢狲散,偌大一个家族,失去了保护伞。马谡和诸葛亮的交易,也算是舍弃小我,成全大我了。
四
说马谡于街亭战败完全没有责任,这显然不符实际。如果马谡把诸葛亮死守街亭的命令置之不理,一哨探到张颌的进军消息立刻退兵,并火速通知诸葛亮做好决战准备,那蜀军的赢面还是颇大。马谡既然有时间把队伍拉到山上,就应该有时间组织撤退。可是,马谡太过拘泥,忠实地执行了诸葛亮战前制定的死守街亭,阻击曹魏援军的军事计划,马谡太迷信诸葛亮,不敢相信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是错误的,行不通的,不敢大胆否定上级领导的错误的指挥,最终导致北伐的失败。这样说吧,蜀军战败不是因为马谡“违亮节度”,而是因为过于遵从诸葛亮“节度”。而马谡正是因为“违亮节度”的罪名被处以极刑的,这个罪名真让*开眼界。完完全全地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恐怕也只有一手遮天的诸葛亮才做得出这种事!
街亭战败,完全是由诸葛亮错误的指挥造成的,他是罪魁祸首,要负起战败的第一责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间是228年1月中旬,街亭之战发生在2月中旬,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诸葛亮没有考虑阻援的问题,而是忙于分兵掠地。这一个月里,魏国的皇帝从洛阳赶到了长安,张郃从荆州对抗孙权的前线赶回洛阳,又从洛阳组织5万精锐赶到长安,再从长安赶到陇右街亭。这一个月里,魏国的战场最高指挥官、关陇都督曹真早已判明诸葛亮的主攻和佯攻方向,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在这一个月里,诸葛亮对于街亭这一战略要点完全忽视,没有修筑任何防御工事。魏军增援陇右,除了街亭一路,别无他路可走,街亭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决定性的棋子。诸葛亮应该在一个月前就认识到,在街亭准备好高城深池,张郃无论如何都过不了这一关,陇右,甚至河西,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诸葛亮于此犯下了致命的的错误,犯了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犯的错误。
为什么他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原因在于他错误估计了形势。北伐的初期胜利来得太容易,冲昏了他的头脑,以为陇右诸城唾手可得。他低估了曹魏在此地统治基础的牢固性,低估了敌方守军的意志力和防守能力,而又高估了己方的攻坚能力。要知蜀道崎岖,蜀军长途跋涉,不可能携带重型攻城武器。诸葛亮本来的计划是迅速彻底占领陇右,再回过头来从容对付从洛阳、长安方向开过来的曹魏援军。眼见陇右诸城难下,却没有适时调整战场重心,呆板地守着事先的作战计划,顿兵坚城之下毫无作为,白白送给曹魏一个月的应急准备时间,战场形势就此突变。
诸葛亮怎样炮制千古奇冤(理智的分析)_excel杀吧_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305735275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2:32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