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3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22:47
记住,是人口决定了经济的一切。
上海,*起便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屹立于东海之滨百年不倒。
支撑它的除了地理优势,最重要的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口输入。
无论是高知阶层,还是基础劳动力。
而这个城市现在又获得了一个世界之最。那就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城市。这意味着每一代人要比上一代少30%。虽然,以上海之身份,只要他愿意拿出一些福利,依然会有大量的人迁徙过来。但是,不那么强势的内陆城市呢?凋零,可能是唯一的结果。
人才之争,正在上演。武汉、郑州、西安无一不在这一年疯狂抢人。
一线城市过高的生存成本,使得不少脑力工作者回流到了省会城市。而基础劳动力则回流到了家乡及周边县城。这个现象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4年全国共有小学20.14万所,比上年减少1.22万所;招生1658.42万人,比上年减少36.93万人。
据历年公报数据,2001年至2016年16年间,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学校数量一路下降,由55.79万所减少至22.97万所,减少约六成。
虽然招生人数还是正向上升的,但也仅为100万人。
双拐点可能会在5-10年内出现。即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双下降。
如果一国之人口踏上一条负增长的道路,并不是简单放开二胎就可以激活的。因为这一代年轻人中有非常多的有知识的人,同时还是不愿意委屈自己,不信奉传宗接代的。
可能以后00后和孙子描述谁是舅舅,他都不是很理解。
这是我们要警惕的,盲目押注二胎婴儿潮相关产业的人,可能等你熬死了对手时,你会发现你的海洋正在枯竭。
并不是说年轻人小孩的生意不好做,乐高玩具体验店越来越受欢迎,一堂课一小时四五百都是很正常的。生育率低下的另一个特征是优生优育。规模上不去,那就做质量吧。
今天之所以大家觉得生意还有得做,是因为毕竟我们仍然是全球第一的人口大国,存量市场足够大,不过预估在2020年 第一人口大国会让位于印度。龙象的全面竞争,会在本世纪中叶上演。
不夸张的说,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县城的灯光在卫星图上消失,越来越多的小城市的灯光变得黯淡下去。一是因为人口,二是因为城市集群化。
所以,今天如果讨论房地产。那么我个人观点是,很明确的说:没有人口流入的城市,没有房地产。人口流出的城市,房价就会跌,连租出去都可能成问题。不要跟风,不要接盘。而一线城市的房价虽然受到了明显的打压,但房租在七月普遍上涨20-30%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多少空间?我认为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是,城市化是否可以维持过去的粗犷?必然是不可能的。
2012年之后,方便面的出货量逐年萎缩。因为什么?一、外卖的兴起使得方便面失去了很大一块市场。二、消费升级,人们对健康的诉求。三、农民工逐年减少。农民工是方便面的最大的消费群体,但是核心城市的城市化完成以及老一代最吃苦的农民工老去,使得这个群体回到了家乡,方便面便不再被需要了。即使,今天方便面开始走消费升级路线了,但是失去了最大的基础,也不可能回到那个黄金时代了。
随着方便面拐点而出现的其他品类有哪些呢?你所在的品类会不会是下一个拐点呢?
如果你在广州的排名前几的老酒家吃过早茶。你会发现:除了旅游的年轻人,全是老年人。俗称的老广。这些人迟早会吃不动早茶的,那么到时候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养老产品也是越来越旺了。我在浦东机场出关处看到的是成群结队的大爷大妈。危机亦代表着机遇,而顺境意味着危机。一阴一阳则为道。
记住,人口结构决定了你的生意,以及未来的生意。
在美国,电梯安装、维修工职业中期的平均年薪是6万3500美元,而土木工程师的职业中期的年薪约为6万1611美元。园艺工程师职业中期的平均年薪是4万6694美元,而大货车司机职业中期的年薪约为5万1539美元,而且在忙得时候,大货车司机的年收入会超过10万美元。
中国,一定会踏上这条路的。现在中国的蓝领成本是美国的八分之一,白领是二分之一。不需要很多年,蓝领也会被拉到美国的二分之一的。
所以今天如果能够购买“保姆”,“钟点工”“按摩SPA”这些人力服务的期货的话,一定是稳赚不赔的,这些产品几乎会以每年30%及以上的速度涨价。
春江水暖鸭先知,人员成本当然是老板先知道。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了,但更夸张的是基础劳动力越来越贵了,这个趋势正在*中国人的老观念:读书才值钱。如果你脑子不活络,上班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其实你去做蓝领更合适一点。中国人的这个老观念的本质是:在农业时代,读书人不多,供需不平衡。
老板们其实更受伤,老板最焦虑的是后端成本激增,但是终端价格不涨。十年前一个打火机已经1块钱了,现在也就1.5-2元之间。十年前一包普通方便面1.5元,现在也就是3元。但是人员工资翻了不止5倍。如果算上社保、福利等可以说是临近“窒息”了
郭台铭,那个将流水线管理发扬至巅峰的人,开始大举安装机器臂了。或许,他真正解决员工得抑郁症跳楼的那天,就是他不再需要这些员工的那天吧。
如果1978年,中国不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今天那些国际巨头里,一大半都不可能有今天。欧美市场在宏观的意义上,在80年代已经饱和了。比如车企、快消品、食品、服装。我觉得除了国人要感谢总工程师*,这些洋品牌也应该感谢他。
当然,知名海外互联网企业基本无法获得这样的红利,所以我们的独特市场孕育了BATJ。
而反过来看,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在过去四十年,给欧美市场提供那么多的廉价产品,欧美的*们会很焦虑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廉价商品,提高了美国普通家庭15%左右的生活质量。同时抵消了通货膨胀,维持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品质。
今天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制造业大举南迁至东南亚,而我国高端制造业并没有站稳脚跟。而贸易战彻底将国人打醒,我们并没有那么强大,强国之路还有很长的距离。
全球范围来看,依然是人口、决定了一国之兴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
前段时间全网寻根的刘强东,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代有乡土情结的商业巨子了,从今往后,可能不再会有很多人把衣锦还乡看作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乡可以还。出生在大城市的80,90后即使住在远处,也无法找到家乡,因为早被拆光了。
而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短期人口迁徙:春运。可能在几十年后就变成了一种往事。
无论是日本、韩国、美国还是加拿大。人口的分布从来都不是平均的。
如果乡土文化已经式微、高铁使得迁徙不再漫长、产业集聚不可逆转,很多地区的衰落是迟早的。毕竟老祖宗早就说过了:人往高处走。
最近关于二胎的事情沸沸扬扬。
这让我想起好多年前,我妈牵着我的手,在一个巨大的工地边上的车站等着,那个车站的广告牌上写着:实行计划生育,贯彻基本国策。再边上一块写着: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想到这一幕,我觉得挺魔幻的,有点超现实主义的感觉。
世道变化快,一晃间,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真的是令人猝不及防。
但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1 人口红利消失及资产膨胀导致的生二胎的成本过高。
2 优生优育思想导致的不愿意多生,乃至不生。
3 这一代年轻人是没有勒紧裤腰袋哺育下一代的思想的,一点都没有。
隔海相望的日本,已经提前一步进入这种状态,大前研一为此还写了一本书《低*社会》,书中说到老年人控制了绝大多数财富和权力,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只能削减*,导致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
而日本的老头们因为缺乏安全感,即使有房有车,也不去消费。
但日本的年轻人根本买不起房买不起车,所以只能选择“肥宅”,以及说服自己不要有理想。于是消费发动机被关闭了。
这和我国面临的问题,有点相似。
这里不得不说,欧洲今日之乱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洲生育率过低,引入了大量中东难民导致的。
人口问题,其实是摆在这个地球上大多数国家面前最棘手的问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22:47
表征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的一对范畴。人口与经济由于各自本身内在的原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这种运动和变化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经济及其运动过程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经济及其发展过程决定着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给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以影响,制约着人口数量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其次,经济及其发展过程还是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人口的密度和分布、人口迁移的流向和流量。再次,人口的社会构成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人口的阶级构成、部门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等,既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动。经济离不开人口。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经济的物质的生活,就没有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动。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相对经济需要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劳动资源的浪费或劳动工具的闲置,延缓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则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分布合理、密度适宜,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产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从而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速度。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商品流通量、商业网点设置有着重大影响,它会使商品需求构成发生变化,使人口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倾向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但是,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促进或延缓,而不是决定性的。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人口增长不但不会促进技术进步,反而会抑制技术进步。这至少表明了一定人口数量条件下,人口与某些技术进步的负相关关系。而就整个人类历史看,特别是工业*以来,毋宁说技术进步导致人口增长的成分大于人口增长促进技术进步的成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近、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主要不是人口增长的结果,而是人口不增长的结果。各种疾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无疑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发展,后者又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没有青霉素等各种抗菌素的发明和推广,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显然无法达到现在的数量。没有一定的人口增长固然不会出现造船和远洋捕捞技术的发展,但后者的发明显然由于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业各种增产技术的发明也许在人口过于稀少的时期与以往的人口增长有关,但它无疑在此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人口得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从逻辑上讲,当一个国家只能养活1亿人时,她必须发明出或引进能够生产出2亿人食物的技术,才能使其人口增长到2亿。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二战以来,与其说是人口增长导致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不如说是以引进为主的农业技术进步导致了人口的飞速增长。目前世界上能够大量出口粮食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和阿根廷,且除了欧共体以外,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而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粮食和农业状况自70年代后半期以来却加剧恶化,缺粮成了原来以农业立国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普遍现象。目前需要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有100个,而自二战后的多数年份中,美国一国出口的粮食就约占全世界粮食贸易额的40-50%。比较一下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农业的差距,难道还能得出发展中国家需要人口增长来刺激农业的技术进步吗? 有些学者将食物增长与人口的关系概括为“人口具有追逐食物增长的倾向”,至少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事实的确如此。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全球性的人与鸡的关系,即由于人少“鸡”(粮食)多的国家的“鸡”不断多起来,使得“鸡”少人多国家的人口进一步得以多起来。在发达国家享受着人少鸡多的某些经济学家,如果置如此的事实于不顾,却在“人越多则鸡越多”的观点上达成什么共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其智慧和心态。无怪乎同样是而且被认为是杰出经济学家的肯尼思.博尔丁不无尖刻地指出:“任何相信指数增长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能够永远继续下去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