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3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4:46
出离心,佛教词汇,为解脱轮回苦,灭尽诸烦恼(再简单点就是:离苦得乐)之意,出离心基本上是希望从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脱出来。
娑婆世界被称为苦海是因为它有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体,并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器世间,从佛陀的谛观,三界的众生都感受到苦,所以在他开悟后很早就讲述四圣谛法。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扩展资料:
第一种分类
世俗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发心,它是凡夫相续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们应当清楚,若归纳而言,菩提心有两种,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华严经》中云:“任何众生为无上菩提而发愿亦稀罕,与之相比,为无上菩提而行持更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真实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
想要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而依次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意义的不同。
在住于轮回中时愿菩提心可以出生广大的果报,《华严经》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刚宝虽坏损,亦胜过一切上等金饰,且不失金刚宝之名。
善男子,同理,发菩提心之金刚宝纵然离开勤奋亦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功德之金饰,亦不失菩提心之名,复能遣除轮回之一切贫困。”
然而,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相比,并不能接连不断产生福德。
从何时起,为了能使无边无际所有众生界从业惑的束缚与轮回的牢狱中解脱出来,乃至轮回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实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后如果未失毁这一行心,那么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状态中,福德也会连续不断屡屡产生,量等虚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4:46
先修菩提心,才有出离心,先要把自己的身心修得清净、干净,然后修菩提心,就是去帮助别人的心,去可怜别人的心,最后才能产生出离心。出离心是什么?就是懂得人间一切是无常的,没有一件事和人是带得走的,所以,我们要修出离开这个世界的心,但并不是叫你现在就离开,而是叫你准备好,以后终有一天会离开,所以从现在就开始什么都不要去争,不要去抢。行十善其实不一定只是十个善,而是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所有的善全部要去做,只要是善良的事情都要去做,对别人好的事情都要去做,只要去做了,就是善良的行为。有了强烈的出离心,才能出离六道轮回,证得清净涅槃的圣果。
学佛仅仅是学习佛法知识,就很难出离六道轮回。学佛修心要下真功夫,单单学习佛法知识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理解佛法,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化解烦恼,才能使自己放下解脱。很多人一辈子学佛却不能够理解佛的道理,所以学到后来越学越愚痴。人在社会上,有时很难控制住自己,包括控制自己的脾气、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命运,这些都很难改变,因为我们人根本做不了自己的主。每个人试想一下,你们的一生走到今天,有几件事情你们是能够自己做主的?为什么找到这个工作?为什么这个时候结婚?为什么这个时候跟别人发生矛盾、纠葛?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命和运,所以人很难摆脱命运的安排,其实就是自己做不了主。
人不但在人间做不了主,更可悲的是,以后过世,也不能做主,连自己的灵魂以后到哪里去都不知道,因为人死后,灵魂离开肉身,你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一般的人灵魂离开肉体之后就是飘飘荡荡的,慢慢地进入一个时光隧道,那里黑洞洞的,灵魂拼命地想找寻光明,当他看到一些亮光的时候,他也会看到很多已经过世的人,这个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过世了,他还以为自己在做梦,还在人间,然后就会跟着一些已经过世的亲人,他也不知道他们已经过世了,跟着他们一直在往下面走,接着就是轮回。所以佛法界把这种朦胧、人的迷惑颠倒,一直从你来到人间讲到你离开人间都讲个通透。
人很可怜,我们在三界中学佛,首先要学会自主,不要染着,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就是说,不要因为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别人说什么,你也跟着“人云我云”,控制不住自己,不知道自己正在堕落。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看别人吸毒,他也吸毒,别人追逐名利,他也追逐名利,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名利对他来讲会产生什么后果,他根本不知道这个名利是虚幻不实的,一切到最后都是空无的,所以他自己才会慢慢地堕落。
要记住,学佛就是要让自己能够给自己做主,不受外界的污染,别人贪瞋痴慢疑,我没有,别人去追逐名利,我不要,因为我知道所有的这一切到最后都是空的,这样你才能自主。你们去看,坚持学佛的人就是一个自主的人,他就不会堕落,要懂得,会飞的鸟,才不会栽下来。
学佛人要精进,不能懈怠,不能倒退。一个人懒一天,就会懒一年;懒一年,就会懒一生;一个人学一点,就会学多点;学多点,就会改变你的人生。人的一生昙花一现,就像很多帅气的小伙子、很多漂亮的女孩子,一转眼已经三、四十岁了,他们年轻时就像一朵花一样,有花开就有花谢。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何处为真?哪件事物是可以永远拥有的?小时候的理想、小时候的信念,跟同学的友谊和老师的师生情,和父母亲、兄弟姐妹的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在人间的斤斤计较,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学佛人要爱护众生和帮助别人,就像爱护自己一样。既然知道什么事情到最后都是空无,就要懂得放下,既然知道这件事情不是实在的,为什么要去把它抓在手上不放呢?既然知道今天这件事情会过去的,为什么还这么执着于今天的这件事情?我们人很可怜,因为我们把假的东西都当成是真的了,想想我们小时候跟别人争吵有多少,跟父母亲争,跟兄弟姐妹争,跟单位里的领导、同事争,争到最后,现在你们拥有什么?你们告诉*,你们过去争到的东西,现在还能够带来吗?一切都是虚幻的,既然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为什么不早点放下争斗,让自己得到解脱呢?
大家要精进修行,要净三业,就是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要特别干净。看一个人身上是否干净,就是看他的行为;口业是否干净,就是看这个人的素质,如果你身体坐不稳、站不定、眼睛不停地转动,你这种人是没有大出息的,根本稳不住自己。你看许多大老板、大领导,或者总经理,他们坐在那里如如不动,这个就叫修养。净三业就是思维干净,行为干净,语言干净。很多人外表长得漂漂亮亮的,不开口的话,让别人觉得还不错,可是一开口就是污言秽语,马上就变成下三滥了,被别人瞧不起。
恭录 控制自我 修三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4:46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将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称为修学佛法的三主要道,这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何为出离心?即出离轮回之心。我们在前面讲到,应不断思维三恶道之苦。这种思维的意义,正是为了对出离轮回产生迫切感。如果意识不到三恶道之苦,或许觉得轮回挺有意思。尤其在物质丰饶的今天,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相当舒适,很容易迷失在物欲中。佛经说人生是苦,可能不少人无法产生共鸣:“人生哪里苦呢?不是有很多快乐吗?”倘能如理思维三恶道苦,就会发现,这些快乐只是漂浮在轮回苦海的一堆泡沫。出离轮回,才是究竟摆脱痛苦的唯一出路。出离心有两种走向,一是趋向个人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一是以出离心为基础,然后引发菩提心,最终证得究竟*的佛果。所以说,出离心不仅是成就解脱的保障,也是成就佛果的基础。何为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行者,就不能成为菩萨,更无法成就佛果。但菩提心又需要以出离心为基础,需要看到在这个世间,不仅我们自己长劫辗转轮回,一切如母有情也在苦海中生生死死,无有了期。当我们具备这种认识后,才可能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自己解脱苦海的同时,进一步救拔众生。如果缺乏这种认知,菩提心只是一句口号,修行也往往缺乏动力。有了菩提心,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利益一切众生。真正将菩提心发起来、发到位、发*,成佛就没问题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4:47
出离心,佛教词汇,为解脱轮回苦,灭尽诸烦恼(再简单点就是:离苦得乐)之意,出离心基本上是希望从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娑婆世界被称为苦海是因为它有存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体,并且含有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器世间,从佛陀的谛观,三界的众生都感受到苦,所以在他开悟后很早就讲述四圣谛法。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2 14:48
第一、出离心。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众生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更切己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为什么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这样来维持生命。众生非常苦哇!因之发心求道救度,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间我们也看到多少灾难,多少苦痛。非洲的灾情,两伊的战争,多少血泪呀。怎么能无动于衷?这种同情与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佛菩萨看一切众生与自身如同一体,这就是同体大悲呀。佛看一切众生如同佛的独子,这是大慈悲心,是我们学佛的根本。《华严经》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须从慈悲心出发。修罗都有本领,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没有慈悲心去修练,总之是盲修瞎练,成为阿修罗而后已。密宗《毗卢遮那经》也说:“大悲为根”,第一句话就是要从大悲心出发,可见显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见密宗金刚像很厉害,令人生畏,而不知这是极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样,他要生气,要教导,甚至责打孩子,都是为了要教好他们,并不是要伤害孩子,就是这样,都是大悲为根。如果没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气,不管修什么练什么,最后都要成为魔的眷属。
第三、菩提心。觉悟的心。《毗卢遮那经》在“大悲为根”之下,紧接着便是“菩提为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也就是佛。一切事从因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就得菩提,种佛就得佛。“菩提为因”就等于是说,咱们现在播种,你种了一个佛的种子,将来它就要结出佛的果。所以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这同《华严》说:“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简单地说,就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华严》说,这三个像是一盏油灯的三个方面,灯油、灯炷与灯光,缺一不可。而关键是灯光,不发光的灯有什么用?灯的光譬喻大智慧。我们看到本来是佛的众生,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觉悟,冤冤枉枉的在轮回之中受种种苦,所以要救度,这是悲心广大。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就是大愿。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如《金刚经》:终日度生而终日无所度。这样的大悲大愿大智慧相结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要发起菩提心来,我们能发起这个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果学佛还没有发菩提心,或者曾经发过,但又忘掉了。《华严》教导我们:“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应该引起学佛的人的深切注意!离开了菩提心,纵使修种种善法,也是为魔服务。这都是真语实语,佛不会吓唬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