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6
菩提心的奥妙和如何生起菩提心
要透彻的忏悔业力,必须依赖对众生的慈悲,因为业力是缘众生而造作。为了要消业障、累积资粮,于是我们观想意念佛菩萨或持咒,如此不断地精进,最后能慈悲、智慧双运而成佛。在过程中一切的善巧,是为了让纯正的菩提心能够如实生起,而且坚固地于心中不断增长。没有任何法门可以不依赖菩提心便可成佛,绝对没有。如果拥有菩提心,持咒持错了,观想观错了,念经念错了,甚至不会念经都没有关系,到最后你还是会成佛,因为你的心本来就是具备佛性。念经、持咒、观想这些善巧,是为了让我们透过对众生的慈悲,以净化自己的内在,进而能让胜义菩提心产生出来。胜义菩提心产生时,也就是当菩提心达到遍满一切,对每一个众生遍知的智慧及慈悲都是一体双运的。
当你拥有菩提心时,无论修任何一种法,不管表面是以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的方式来修,或是只会持咒、只会观想,最后都会成就佛的果位;倘若没有菩提心,无论表面修的是大*、大手印等深奥的法门,或是净土等等法门,都无法成就*菩提。甚至最终这些修持,可能会变成妖魔鬼怪的来源,因为心中没有佛的心、菩萨的心时,所修持的一切,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世俗的权力、*,或是某种幻想的境界而修。然而,当一个人具备菩提心时,修行自然而然会走上正道。
所以我们可以用是否具备菩提心,来观察自己有没有误入偏差的修行道路。一生中我们最需要去努力的修行,就是让菩提心从心中生起并增长。能产生永恒不退转的菩提心,当然最好,如果我们目前尚有困难做到,就尽量每一天好好地思惟菩提心的真义。
阿底峡尊者的例子
藏传佛教的经典里提到,对于传授自己菩提心,也就是让我们进入大乘佛教的传承上师,比任何一个传授其他决窍的上师有着更大的恩德。阿底峡尊者到*之前曾到印尼去学佛。在现今印尼东爪哇婆罗浮屠的地方,有位高僧叫做金洲大师,是阿底峡尊者众多的上师之一。阿底峡尊者到*时,有人请示有关他的上师们的事迹行谊。当阿底峡尊者提到上师的尊名时,会双手合掌放在胸前,但是当有人讲到金洲大师时,如果戴着法帽,他会将法帽拿下来,随后双手合掌,放在头顶上,一面流泪一面说着金洲大师的尊名。
弟子看大师提到不同的上师有不同的反应,就问他:「上师,你是不是对你的上师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修行是不是有高低之别?」他说:「没有,我每位上师都是成就者,他们的修行以及成就没有高低之分,但是对我的恩德有大小之别。我现在心中还能保有一点点的菩提心,完全是靠金洲大师传授我菩提心的加持力。就这一方面来说,他的恩德是无与伦比的。
外相是假,心是真
身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常常只是口头上自称为大乘佛教徒;然而,是不是大乘佛教徒,跟外相上是否听闻大乘之法,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大、小乘佛教徒关键性的差别,在于内在是否生起菩提心。发菩提心,若只用头脑想一想,是比较简单的,能在心中真实生起,的确不容易。让菩提心能从我们心中真正生起,播种扎根,并开花结果,这是比较重要的,否则光用嘴巴说说,当成口号,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同样的,并不是听了密法就是金刚乘的弟子,听小乘之法就是小乘的弟子。当心中有着为了让所有众生成佛,而来学大乘之法的菩提心,即使外相上持守小乘戒律,我们也是大乘修行者;如果内在是具备让所有众生马上离苦得乐,即时成佛的密乘式发心,外在用小乘式的戒律来约束自己,我们还是金刚乘的修行者。
生起愿菩提心的方法
「我要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为了让他们能够成佛,我愿意去付出」,口头上说说,只是口号;当我们用头脑认真思惟时,形成一种愿力,仍须实修,才能渐进*。发出了这样的愿菩提心,可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实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他比自重。
自他平等
首先要学会「自他平等」,这与「平等舍」很类似。无始以来直到现在,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可是却一直认为有个实有的「我」存在,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依赖,因此对「自己」特别珍爱,会对「我」执着。打从一出生,一直到长大、老、死的过程里,无论我们对他人有多少的付出,有多大的爱心、耐心,其实仔细探究,不可否认的是,最爱护的还是自己。如果以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想脱离轮回,想要成佛,也是因为太爱自己。
人最偏袒、最关爱疼惜的,是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无论何时,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身心非常健康,外在没有生理上的病痛,内在没有心灵上的忧恼,任何小伤害对我们来说,都是最无法容忍的。想一想,如果连别人小小的语言讽刺,一些稍稍不客气的恶语言词,我们也无法忍受,更别说他人的打骂或伤害。同样的,每个众生和我们一样都希望离苦得乐;只要是有生命的众生,无论外在有多凶猛、多恶劣,或是多温驯、多慈祥,心态上都一样不希望痛苦,而希求快乐,但问题是不知如何分别什么作为可以带来快乐,什么因果会带来痛苦。
我们的愿望与想做的事情,在因果关系上不成比例,不符合因果逻辑,甚至是完全颠倒的。因为希望快乐,所以,想方设法让自己拥有,但是却在拥有的过程中,也想方设法伤害别的生命。当每个众生都有如此的心态时,就会导致彼此在相互伤害中求生存。轮回中痛苦的这些众生,无始以来,到目前为止,都是依照这种模式在生存,因为有无明的存在,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舍取因果。
自他无常
我们都被自己的贪念、瞋恨、嫉妒、傲慢等等妄念所左右,在这些情绪的势力范围之下,每个生命都会为了保护自己而犯错。既然我们要做一个修行者,那么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更不应该去偏袒任何一方。要一次又一次的思惟,也许我现在最不喜欢的人,昨天或前世是对我恩德最大的人;现在我很喜欢的众生,也许是我欠他很多的冤亲债主,甚至可能是前世的仇人;今天的仇人,也许明天会是帮助我最多的恩人;今天的情人,有可能会是明天的仇人。因为亲仇关系无常,所以我现在要不分亲疏,平等地看待。
但是,这必须不断地训练自己这样去思惟,而不是偶尔或短时间想一想就能做到;如果不愿用心去训练自己接受而慢慢习惯,那么就不容易做得到;如果能习惯以后,自然就可以慢慢的做到自他平等。
己所欲施于人
此外,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为止,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让自己满足,达到自己的*而努力,甚至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不惜牺牲最宝贵的生命。现在就要想:为什么我愿意为自己这样付出,也希望别人对我付出,但是却不愿意用同样的方式对别人付出?
就像当我们还是小孩子、年轻人时,希望长辈能呵护疼惜我们,可是当自己长大*后,这些当时我们希望能疼爱、珍惜我们的长辈也步入老年时,就开始觉得他们讲话比较啰嗦,做的事情也不合我们的意,愈来愈讨厌。想一想,我们年老时,当然希望别人能帮助我、服侍我、孝敬我,可是现在有人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却吝于付出。就像我们生病时,多么渴望有人来探视、来安慰我们,多期盼有医生能赶快医好自己的疾病,让自己从病痛中得到解脱;可是有人生病时,我们就躲得远远的,不愿意去接近,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会对病房、医院等地方有恐惧感。我们要知道,人的生命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在循环,现在这些我们所不喜欢的,或想逃避的情境——病人、老人、啰唆的人,其实再过一段时间,我们也会走上他们的道路。这些都必须较为深入去思考,才能细细体会。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拥有快乐、财富、权势时,会非常满足惬意,所以,在别人拥有时,我们也应该感到同样的快乐。特别是菩提心所要面对的,不只是一、两个人,而是希望六道所有的众生,都可以得到如此的福报与功德,同时尽心力为他们付出的心态。古时候许多高僧,都曾经告诉弟子们要学会一个法门,就是训练自己将所希望的、想拥有的给予别的生命,而自己不希望也不愿意接受的事物,不要给予别人。我们对自己很珍惜,所以要学会用同等的心情与方式去对待别人。因为你付出如此伟大的爱给别人时,到最后其实从中享受最多爱的是自己。因此,要学会平等去看待每一个生命。这是「自他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