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2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06:08
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做七,死后每隔七日,做七一次,称“做七”。做七应备牲醴菜肴奠祭。倘遇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称“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死后第七日称第七日称“头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灵将归宅哀哭, 故於午夜后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请道僧诵经,开魂路,举行法忏。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白天要烧“头七”,以后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
“一七”,即人死后七日,丧家举行隆重仪式,设灵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烧纸箱焚楮镪,请僧道诵经、拜忏。
“二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祭奠,烧纸楮,请道士诵经等。
“三七”,亦称“散七”,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称谓,或上坟焚香接亡灵回家,家中设奠。
“四七”,祭礼从简,这天,家人备酒馔、供羹饭、焚纸楮进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仪尤重,这天,丧家举行祭奠,焚楮烧纸,请僧人、道士放焰口。亲友也携纸钱、锡箔元宝(也有送现金)助祭,丧家要办酒席招待。有的扎纸扎,焚祭亡灵,纸扎有楼阁房宅,内置锡箔元宝;有金山、银山,山上饰草木鸟兽,祭礼时,将这些纸扎拿到墓前焚化。有的这天出嫁女儿挑酒食回娘家祭奠。
「头七」由儿子办理,
「二七」为小七,
「三七」系出嫁女儿负责,
「四七」也是小七,
「五七」为出嫁孙女祭祀,
「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由儿子办理有始有终,功德*。
现代人由於工商业发达工作忙碌,有将七七四十九天缩短的情形,以缩为二十四天为例,其方式为「头七」与「七七」各七天,中间每隔二天为「七」即为二十四天,在居丧期间未出殡前不过节,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做七除上寿者照七七四十九日为尾七外,未上寿者即俗所谓「死人快过日」,一般多自二七起短为六日,因此实则做尾七为第四十三日。也就是说头七是死后第七日子时,就是现在的第六天23点至第七天凌晨一点,就是“6天尾7天的头”。
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 、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 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
做七拜明王,查 其生前| “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 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 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06:08
1、寿终正寝,告别,停丧:一旦老人进入弥留之际,需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临时床上,然后火速告知最亲近的儿女孙辈们回家来,看上最后一眼,即告别。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待老人真正咽气后,要趁身体尚热给死者沐浴*,边穿边呼唤亲人穿衣、伸手、登鞋……并用手将死者眼闭上,嘴合拢,谓“整容”。然后将其抬于灵床上,灵床用两条长凳上横门板而成,逝者仰面朝天,身体上盖上白纸。
找中间有方孔的古铜钱,用红线穿其孔,打结,塞人死者口中,再把丝线系在死者两耳上,此所谓“噙口钱”。烙薄饼,分3-5个一组,连同部分麸皮,分别装入死者两袖内,用生麻绑住,传说这些麸皮、薄饼是专供死者灵魂过蚂蚁山而准备,不然会多受折磨。死者多放在门板上,面盖白布,枕头事先用麦秸装好,刺有雄鸡图案的“长鸣鸡枕”,枕边放谷草,谓“招魂草”,草边放白纸剪成的“招魂幡”,之后烧纸焚香,家属号啕大哭。
门前插白幡,以示乡邻。逝世后,一般都要停尸1-2天,等完成以下程序后再埋葬。停丧缘由,一是为亲人吊丧,瞻仰遗容,二是农家认为,阴司“小鬼”往往有“误拿”,停丧1-2日,如“小鬼”误拿,死者灵魂或会被放回。
2、报丧:报丧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由司仪(主持人)安排三服以内的晚辈或同辈,通过各种方式把老人逝世的消息告诉所有的亲友和村人。收到报丧通知的人只要方便就会赶来。报丧也称“通丧”,孝子遣人持孝布向亲友们报告死讯、死因及葬期,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友要及时奔丧,吊丧,问明死因,灵前跪叩,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着而来,近门前时,在家的女儿和媳妇要出门迎哭,见面后抱头痛哭,引致灵前一同嚎哭。
3、吊唁、哭悼:前来吊丧之人,需戴孝哭丧,孝服一般由主家提供。亲友来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谓“陪孝”。男子吊丧,先叩拜作揖,跪伏叩头,连哭三声,没有词;妇女哭丧,涕泪交流,嚎啕大哭,有调有词,谓“嚎丧”。该哭的人不哭,被认为不知礼,不孝顺。所有客人来吊,孝子孝女们要陪着痛哭,但客人行礼时不许哭。
亲友奔丧,要携礼吊丧,叫“上祭”。分两步:送葬时,只需带烧纸、香箔、蜡烛即可;第二步是上五七坟时,礼品要重,有:点心、油果、白面馍馍、寿桃之类,现在用现金、挽联、花圈等,并在其上书祭者的姓名。
4、哭丧(泼汤):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5-7次。在村前或村头田地里树立一个灵牌,由泼汤的人引领挑着米汤罐子到田地牌位前烧纸、浇汤,晚辈们跟在队伍后面嚎啕并跪拜,目的是送老人*后顺利进入,用迷魂汤堵住鬼神的嘴巴。最后一次泼汤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隆重的,所有的晚辈和兄弟姐妹小者都要跟随泼汤,后辈多便是浩浩荡荡显示其家族庞大有规矩。
5、守灵:老人亡故后,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能坐凳子及高处,日夜不离亡者,谓“守灵”。死者头前置一盏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灯,为“长明灯”,还放有祭果、薄饼及一个瓦盆(俗称“老盆”),“老盆”底部要钻眼,有几个儿女钻几个眼,顺序由长到幼。孝子们不断在“老盆”里焚香烧纸。老盆旁放一只碗,俗称“遗饭碗”。孝子用餐务必先向“遗饭碗”里盛添少许,出丧时置篮内,放坟头上。灵堂地面上撒着麦洋等,守灵期间儿女们不能吃荤的食物,只能吃馒头豆腐之类的素食。
6、入殓: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入殓又称“殓棺”或“合棺”,也即将死者装入棺材,是送葬前的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其过程是:先将棺底用石灰铺上薄薄一层,按死者的年龄向棺底抛撒钱币(古币或现在的硬币,也可是类似古币形状的纸钱)。再将五谷(麦、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孝男孝女取净棉絮蘸水为死者擦洗面部,谓“净面”。之后缓慢将逝者置人棺中,儿女们环绕着棺材看上最后一眼,嚎啕大哭方止。
入殓时有属相犯忌之说,某些属相的人不能在那一刻面见。
7、出丧、指路、摔老盆:出丧是殡葬仪式中最隆重的一环。午饭后,主持人呵声震天,乡邻抬棺出正屋门,称“起灵”,送殡亲友汇齐,哭声连成一片。孝子持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长幼罗列,用白布拉灵,其他亲眷、亲友依次按辈份,亲疏排列于后。
此时,主持人持一柳木棍子,送交长子手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面朝西方,一边手指西方,一边说“爹啊(娘啊),西方大路去吧!”,连说两三声后昏厥,由主事者搀扶。
送葬队伍出发前,主事者将老盆用力在馆前摔破,挎蓝(内放遗饭碗)小孩在前引路,吹歌班及旗牌执事随后,男眷步行在灵柩前,女眷在灵后或骑马或坐车,浩浩荡荡,绕街出村。
8、下葬: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至墓地后(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将棺木置入墓穴,唤死者儿女调正向口(棺材大头所向位置),放“长明灯”于棺前,棺上放“阴阳瓦”(瓦上写死者姓名,字、生卒年月),孝子绕墓穴分左右各转3圈,向墓穴扔土,烧“回头纸”,向乡邻亲朋叩首感谢。
亲人散开后,要将孝服迅速脱掉回家。由乡邻将死者掩埋,堆起坟头,出丧结束。
9、送纸马,送盘传:殓棺结束,掩埋过后,夜深人静之时,孝男孝女们要持纸扎的“送魂马”和“牵马童子”等至村外,纸扎的动物们面向西方,人前放一个桌子,由主持人喝令儿女晚辈们逐一祭奠叩拜后,主持人开始念念送行词:一里路,一炉香,一盏明灯照西方,西方大路明黄辉,我将亡人免一罪,杨柳枝,顺水漂,我送亡人第一程,直至9——18程。(现在由于时代原因已简化好多)
最后将其焚化,汹汹大火中,儿女们边哭并默念“亲人走哇”“亲人走哇”,此俗称“送魂”,好让长辈顺利*。
10、护坟: 埋葬后的前几天里,由孝子们亲赴林地(墓地)看护坟墓,叫守坟或护坟。一般要带上豆秸和高粱桔、黄草等,点燃,燃烧有声响,把逝者的衣服等一同点燃。
11、圆坟:自古中国丧葬习俗中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逝者逝世3天后,由儿女们到墓地为父母圆坟。摆上供品、祭奠完后,开始环绕坟头上香(插香),然后是踩院子(画阴宅宅基)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12、烧七及五七: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三次,即:一七(被三天圆坟所代替)、三七、五七(现在只烧单数,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五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其中,五七活动是最隆重的,所有亲友们要随礼,用纸扎的各种现代化家具和设施齐全,鲜花、花圈等,一同送至墓地前,将随葬品燃烧后,最隆重的哀悼才算结束,其中要注意的便是有几子不烧几期。
13、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孝子要穿孝帽、孝衣。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死者的儿女和妹妹要破“大孝”(约两丈白布)。侄儿、侄女为“小孝”(约6尺白布),其余为花花孝(约一尺白布),系带白头绳。孝子贤孙所穿孝服,有孝帽子,白腰带。不锁边,没有扣子,制作粗糙。孝子腰系麻丝,拖拉着鞋子,谓“披麻戴孝”。孝子的手中还要持有一根柳木棍子,棍子上用白纸包裹。
14、守孝禁忌:老人亡故后,谓“孝子帽压住了头”,从掩埋至“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不理发刮须,每隔七天,带鞭炮、纸箔。香、烛、馒头,到坟前祭典,谓“烧尽七纸”。守孝当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彩灯。
15、烧百天(百日祭)、烧周年(周年祭)、烧三周年: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
第一殿秦广明王
第二殿楚江明王
第三殿宋帝明王
第四殿伍官明王
第五殿阎罗帝君
第六殿卞城明王
第七殿泰山明王(百度+问老一辈)
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
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
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
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
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
四审,(四旬,八十九天) 杨氏判官;
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
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
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
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方真正可以长眠于地下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06:09
烧“五七”是民间丧葬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五七”即人死后第三十五日,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此夜亡灵要回到阳间的家“省亲”。
按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刚死的时候是做七——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
这些之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说死了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为什么选死了后的第三十五天呢,乡下有这样的说法:一开始魂灵浑浑噩噩的,没有离开身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等过了一个月,他想起来却发现身体里的骨头都松开了,再也起不来的时候,终于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死了,于是那个魂灵长叹一声,爬出坟墓,来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别。想知道人死后这些日子都干什么了
五七祭奠活动格外隆重,亲友都要前来吊祭,最后还要焚烧亲友为亡者准备的纸人纸马、灵屋花轿、城垣桥池和用火纸做成的“包袱”等物品,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 的生活。
五七的仪式很讲究,要在灵堂摆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间里摆好洗脸水和洗脚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总之就是为他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备。到晚上10来点,召唤的仪式就开始了(怕他忘了回家么?),大儿子拿着灯笼(怕他看不清夜路么?)爬到灵堂的屋顶上,掀起三张瓦片(??),向着夜空大叫几声“爹爹你回来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人则在梯下跪成一排,该哭的哭,该叫的叫。
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06:10
因为迷信的说法,人死后既有灵魂出于躯体,得到地府报到,地府就相当于人间的机关部门,需要落户口,就像阳间一样需要用到钱,有钱才能好办事,所以需要阳人给阴人烧纸钱。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06:10
人死如灯灭,一切如灯光幻影,生死随缘,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