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可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5:2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6:59
可的意思是:肯定、赞成、赞同、适宜、值得等,具体的解释如下:
一、读音:kě
1、用作动词,意思是:肯定、赞成、赞同。
2、用作动词,意思是:适宜。
3、用作动词,意思是:病愈、痊愈。
4、用作动词,意思是:当、对着
5、用作动词,意思是:值得、堪。
6、用作动词,意思是:能够。
7、用作动词,意思是:却。
8、用作动词,意思是:约略、约计。
9、用作动词,意思是:岂。
10、用作动词,意思是:表示疑问。
11、用作动词,意思是:真、确实。
12、用作连词,意思是:但是、可是。
13、用作助词,意思是: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
14、用作形容词,意思是:美好的。
15、用作名词,意思是: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二、读音:kè
1、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可怕、可怜、可以、可能、可笑、可心、可爱、可是、认可、不可、可乐、许可、宁可、可恶。
字形演变
文言版《说文解字》:可,肎也。从口、丂,丂亦声。凡可之属皆从可。
白话版《说文解字》:可,肯。字形采用“口、丂”会义,“丂”也是声旁。所有与可相关的字,都采用“可”作边旁。
词语解释
1、可爱 [ kě ài ]
释义:令人敬爱;令人喜爱。
2、可恶 [ kě wù ]
释义:令人厌恶恼恨。
3、许可 [ xǔ kě ]
释义:准许;容许。
4、可怕 [ kě pà ]
释义:使人害怕。
5、可骇 [ kě hài ]
释义:令人惊讶;令人震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7:00
在古文中,“可”一般用作动词、形容词、或副词,有多种含义。
动词:
1、许可;同意;准许。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陈寿《隆中对》
2、能够;可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可使以其技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值得,堪 。如:可爱者甚藩。——宋· 周敦颐《爱莲说》
4、相称;适合 。如: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庄子·天运》
5、应当,应该。如: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可与者。——《史记·陈丞相世家》
形容词:
1、善,好。如: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合意,认为正确,是;对。如: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韩非子》
3、 适当。[驴]至则无可用。——柳宗元《黔之驴》
副词:
1、可是;却 。如:可怎生糊突了盗跖、 颜渊。—— 元· 关汉卿《窦娥冤》
2、大约、近似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
3、就,便。如:可哀痛。——汉· 贾谊《论积贮疏》
4、 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在古文中另读 kè :
可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7:00
才
I cái
1.才力;才能。
《诗‧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
朱熹集传:“才,材力也。”
《论语‧子罕》:“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晋左思《魏都赋》:“通若任城,才若东阿。”
宋王安石《三司盐铁副使陈述古卫尉少卿制》:“具官某以才自奋,能世其家。”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有才能。
《论语‧先进》:“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宋司马光《举张舜民等充馆阁札子》:“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刘安世,才而自晦,愿而有立,力学修己,恬於进取。”
《明史‧许宁传》:“而以宁才,擢都督佥事。”
3.人才。
《国语‧齐语》:“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衢。”
《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在这裏面喫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
4.副词。同“纔”。刚刚;刚才。
宋柳永《西平乐》词:“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
《红楼梦》第三一回:“才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裏呢。”
*《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5.副词。同“纔”。开始;方始。
晋夏侯湛《昆弟诰》:“惟正月才生魄。”
丁玲《阿毛姑娘》:“小二再三的问是不是肚子痛,她才点了一下头。”
6.副词。同“纔”。只;仅仅。
《汉书‧贾山传》:“秦始皇计其功德,度其後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攻之,宗庙灭绝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余水》:“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
宋黄庭坚《留王郎》诗:“百年才一炊,六籍经几秦。”
7.副词。同“纔”。如果。
《朱子语类》卷十二:“《大学》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才意诚,则自然无此病。”
8.副词。同“纔”。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鲁迅《南腔北调集‧〈木刻创作法〉序》:“但是至今没有一本讲说木刻的书,这才是第一本。”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才好容易一拐一拐地走到秦妈妈的草棚门前。”
9.副词。同“纔”。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於某种原因、目的,然後怎麼样。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二:“他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懂得只有斗争,只有坚定,才有出路。”
10.副词。同“纔”。强调确定的语气。多与语助词“呢”连用。
《红楼梦》第五七回:“林姑娘才也不认得。别说姑娘们,就如宝玉,倒是外头常走出去的,只怕也还没见过呢。”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是的,她才不管呢!”
11.副词。同“纔”。吴方言。全,都。
12.通“材”。本性,资质。
《孟子‧告子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13.通“材”。材料。
《後汉书‧马融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李贤注:“五才,金、木、水、火、土也。”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作“五材”。
14.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摺:“这的是他不得天时,失了地利,恶了秦民,更掳掠民才。”参见“才力”。
15.通“裁”。裁决;裁夺。
《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纳之於王,唯王才之。”
16.通“裁”。裁汰,除去。
汉桓宽《盐铁论‧诏圣》:“故衣弊而革才,法弊而更制。”
17.姓。
明代有才宽。见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II zāi
通“哉”。
语气词。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德经》:“以正之国,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才。”
《庄子‧列御寇》:“必且有感摇而本才。”
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庄子二》:“按感读撼,才读哉。
西周金文哉字皆以才为之。”
III cái
同“纔”。
----汉语大辞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7:01
古文中“自”在不同情况下表达的意思不同,具体如下:
1、却,可是。
例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唐▪苏轼《江城子·记梦》
白话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
2、亲自。
例句:早自来谢项王。——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白话译文:早上我亲自来感谢项王。
3、仍旧,依然。
例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白话译文: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4、自然,当然。
例句: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
白话译文:不用很重的刑罚人民自然会太平。
5、本是;本来。
例句: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白话译文:他的家中有歌才德的女儿,本来的名字及叫秦罗敷。
6、别自、另外。
例句: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白话译文:这一板已经另外的布置字的位置。
7、用。
例句: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战国▪荀子《荀子·儒效》
白话译文: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对内不用来欺骗自己,对外不用来欺骗别人。
8、是。
例句: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明朝▪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白话译文:女子无计可用,但是见到王先生外表并不是俗人,只能先跟了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7:01
古文 是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详解②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馀。”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犟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