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4:3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3:01
这叫闭关锁国*。通商口岸有是有,但不是很多。清朝时期,满足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清朝统一台湾以后,曾经开放四个港口(厦门、宁波等),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即一口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关闭其它港口。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及台湾的抗清势力,清*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下令在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北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后,开始开放海禁,允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规定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硝磺的贸易。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担心本国商人到南洋勾结海寇进行反清活动,除东洋贸易外,严禁中国商人至南洋贸易,只许外商来华贸易。
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这项禁令,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复行禁止。后来,因发现到宁波的英国商船数量不断增加,并带有大量武器,清*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卷8),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清高宗圣训》卷281)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并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有关外商的交涉事宜。
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加以*,除原先规定的不许军火出口外,粮食、五金、书籍也严禁出口,丝茶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有一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指定的行商的会馆中,并不许在广州过冬,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国商人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3:01
清朝长期以来实行海禁。由于后荷兰的崛起,清朝东北和东南的两条海外贸易路线陷入停顿,导致清朝资金短缺,直接导致了朝廷的金融崩溃。
清朝进入中原后,文明落后的清朝还是延续了*,但是,全国尚未统一,因此,清朝初期严格禁止对外贸易,以防止敌人招募和交战。在清朝没有*敌人的情况下向外国港口开放这种*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了。在雍正年间,由于一些传教士的非法行事,清*开始逐步收紧贸易港口的对外*,严格控制外国传教士,这种情况是在乾隆时期发展的。一站式交易系统。
乾隆二十二年,清廷裁定:“以后只允许(义船)在广州进行贸易往来,不得再次前往宁波。如果再来一次,原船将归还中国,不准进入浙江海口;在对外贸易中,清*实行商业银行制度,即广州十三行,进行垄断;清*只允许少数富商成立。 “公共银行”负责与外国商人进行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清*与外国商人进行谈判。
乾隆二十四年,广东,广西两省知事李世尧要求制定“ 《防范夷商规条》”,规定“五防”。即:永兴市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冬季居民只能在澳门居住;在广东的外国商人应“检查居民商人进行检查”;禁止中国商人向中国公务员借款和从事外国工作;严禁外国人传递信息;营商人员在外国商船停泊处检查*袭击情况。在嘉庆和道光年间,清朝相继完善了这一制度,使清朝的民族*被封为国家。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朝*重新开放各地的贸易港口。
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并没有意识到商业对帝国的好处,清朝皇帝坚持关闭国家的三个原因。首先,清朝统治者傲慢自大,认为天国无所不包,没有必要与外国交流。这是中国小农经济思想的自然思想。直到清末,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由农业经济主导。其次,这是清朝注重内部预防的*需要。关于对外贸易,清朝除了防止外国野蛮外,还为清朝人民的海外贸易谈判了非常严厉的管理措施。最终目的是防止沿海居民从事外国走私活动,甚至制止清*的行为。这种做法使中国在南中国海数百年的经营成就无效,并容易获得葡萄牙和荷兰人在南海的海上霸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3:02
这叫闭关锁国*。通商口岸有是有,但不是很多。清朝时期,满足统治者采取了“闭关锁国”*。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3:03
因为清朝思想落后,觉得自己什么都有了,不必向外界学习。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8 03:03
开放通商口岸利国利民,但是清朝担心外国人来捣乱,就闭关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