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4: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16
什么是学习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①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的含义在内.“习”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在内.“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一、学习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和种群延续,首先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但这种先天本能只能适应相对固定或变化较小而缓慢的外界环境. 动物和人为了生存下去,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这种后天习得行为经验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显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只小羊羔通过不断地向羊妈妈学习,知道了哪里可以寻找到丰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样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学习,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然而,学习对个体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大.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动物中,习得的行为很少,获得的速度也很慢,学习对其生活可以说不起什么作用.例如原生动物刚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动作就已出现了,后天所需要的反应也已大都具备.它们学习的能力很低,保持经验的时间也很短,因而学习的结果对它们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国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学习就灭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就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人类的学习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吸收的内容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社会,也可以是某个个体.你如果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你就不会产生学习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到学校注了册,并不意味着你进入了学校的学习.二、学习可以促进人的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会逐渐成熟.但成熟并不是完全脱离环境和学习影响的纯自然过程.学习对成熟的影响作用,首先得到了动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 克雷奇(D.Krech,1966)将幼鼠分成三组:对第一组给予丰富刺激,使它们的反应越来越复杂;让第二组在笼中过着通常的生活;第三组与环境刺激完全隔离.80天之后对三组幼鼠进行解剖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组最优,第三组最差;在与神经冲动的传递密切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方面,三个组也呈现重大差异,第一组含量最丰富,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含量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