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时滞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8:1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13:54
在货币*操作中,存在三种时滞:一是内部时滞,二是外部时滞,三是中间时滞。 (1)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货币当局从根据经济形势下定调节决心,到具体*方案出笼的过程。内部时滞由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构成,它们的作用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产生逆向效应的可能性。在中国目前情况下、由于国家银行在信贷资金供给中处于垄断地位,金融市场发育速度迟缓,因此,由货币*工具变动到中介指标变动之间的中间时滞主要体现在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对货币*调节的反应方面。国家垄断银行业,金融市场欠发达,虽然从长时期看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从短期宏观调节来说,这种*条件却常常能收到扩缩随意的效果,也就是说,这种条件下的货币*中间时滞要相对短些。 (2)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指运用货币当局选定的*工具对货币存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总需求水平及目标变量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外部时滞总要长于内部时滞,因为它既包罗微观主体在新货币*出台后的决策过程,也包罗了微观主体行为对储蓄、投资、消费、货币需求、产出和物价等重要经济变数的影响过程。外部时滞长短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宏观决策者的反应能力。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人的素质问题,但在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下,假若货币当局有了良好的经济周期预警系统,那么,这个反应能力实际上就变成了对预警信号的识别能力了。二是由*、组织效幸、对策水平决定的调节方案出台速度。这个问题在中国目前尤其不能忽视。 (3)中间时滞。 在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中间时滞实际就是货币当局选定的工具变量在货币金融市场上起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表现为中间指标在不同时点的变动。中间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金融中间机构及其他微观金融主体的*反应行为。如果金融资产丰富、市场条件发达,宏观经济*的扩张或收缩无论是体现在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调整上,还是体现在短期市场利幸的变动上,都要引致一连串的微观主体金融资产结构重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介指标预期值的实现发生作用,由当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其各自时滞也会有所不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13:54
货币*效应时滞的概念与发生的原因
1、基本概念。西方理论界对货币*效应时滞的基本概念有两种解释,即狭义货币*时滞效应和广义货币*效应时滞。
狭义的货币*效应时滞是指从*银行实施新的货币*,到该项*通过传导机制作用于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人,并表现出明显效果为止的时间距离。
广义的货币*效应时滞是指从经济运行中产生影响货币*目标的事件或趋势起,到新的货币*表现出明显效果的时间距离,即货币*从反应、制定、实施、传导到生效的全部过程。广义货币*效应时滞显然包含了狭义货币*效应时滞,能更真实的反映货币*执行情况。
2、货币*效应时滞发生的原因。
(1)货币作为货币*的一种载体,它的综合性同经济的多层次性并非完全一致。经济变化是多层次的实物变化,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既有相互抵消又有相互激励;货币变量变化是综合的价值变化,价值变化对实物变化总有一个传递过程。
(2)*制定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制定者对经济现象的发生,从分析判断趋势到对症下药都需要时间,即使再先进的信息收集、传递技术装备,再精明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时间去处理这些问题。
(3)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从西方货币*有效性来看,无论是凯恩斯所认为的通过利息的影响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还是货币学派所设想的影响各种资产的相对价格和收益直接作用于经济,他们都承认社会各界对于货币*变化有一个心理预期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13:55
我国近几年的货币*及其实施效果
2005年7月21日晚,人民银行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事宜发出公告:一是从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二是2005年7月21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三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波动幅度不超过千分之三。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对于提高我国货币*的有效性以及今后货币*工作实施的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货币*,是指*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而央行通过货币*要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充分、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目标是通过货币*工具来实现的。货币*工具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而必须借助于中介指标。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与经济*、金融*有较好的适应性等五个标准。一般选择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金融变量,也有的把汇率包括在内。货币*工具借助于中介指标达到货币*最终目标还存在一个传导机制,时滞长短直接影响货币*的效应。
2000年以来的货币*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 为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具体内容是:(1)外币贷款利率,单笔300万(含300万)美元或等值其他6种主要外币的大额外币定期存款利率,7 种主要外币以外的外币存款利率(不分金额)、以及金融机构间的所有外币利率,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2)7种主要外币的小额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为了规范储蓄行为, 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1日起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2月14日,人民银行与中国*联合发文,公布《证券公司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以股票质押取得贷款。
4、加强信贷*指导,引导资金流向。4月,人民银行发文,允许除邮政储汇局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办“教育储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税;8月, 公布《助学贷款实施办法》;6月,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文, 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的要求,扶优限劣,对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产品和重复建设项目*或禁止贷款,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9月, 针对封闭贷款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出《关于坚持封闭贷款贷款条件、从严控制封闭贷款发放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封闭贷款的发放条件,防范风险。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批准第二批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融资业务。6月,为发展货币市场,拓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渠道, 允许财务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11月9日, 允许全国首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开业,这有利于促进票据业务发展,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票据市场,也为央行再贴现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用。7月,决定将县及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以再贷款形式反还农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于支持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农村、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并重点用于发放农户贷款、及时满足农民从事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等合理资金需求。12月,发布《关于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取缔民间高利借贷的意见》,提出一方面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体系、经营机制、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强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另一方面对
货币*的最终目标是指货币*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货币*最终实施的效果,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 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也是货币*经常要突出的最终目标之一。它是指*银行通过货币*的实施,使物价水平保持在基本稳定的水平上。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即凡是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工作的人随时能找到合适工作的水平。
(3)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增长是各国*追求的目标。西方目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周期性经济危机带来的不景气,往往通过货币*的实施,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一国能够保持良好的外汇储备,以保证对外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