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小浣熊干脆面水浒英雄卡活动背后有哪些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6: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12:10
这是我在一个集卡论坛里偶然看到的一个了解幕后的仁兄讲的往事,希望帮到你。
水浒卡灵感来源是正子公也的《绘卷三国志》,历时一年半,画师润笔费33万
据他说,当时统一大boss的公子是日漫爱好者,97年拿到正子公也的《绘卷三国原画集》便爱不释手,大boss悲中带喜,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竟然被日本人利用并获得如此成功,在对世界年轻人上似乎比三国故事本身的影响力大,喜的是从中似乎看到了青少年对这种风格和形式的偏好,冥冥中有商机可循。
当时97年绘卷三国中透露将在两年后推出《绘卷水浒》(是原画集,不是卡片),boss决定两年之内拿出中国人自己画风的水浒画,以卡片的形式投入面饼,与绘卷水浒画集同期上市,让青少年看到自己国人画的中国风水浒英雄,而不是从小就对日漫风格改造的的古典名著根深蒂固。
97年末,统一内部例会发布了这个构思之后,负责美工那些职工都跃跃欲试,但boss说这套卡片宁可多花成本,从外面请人绘制也不用内部人员,因为统一美工的风格偏向卡通,不适合古典题材的绘制,最后锁定在——国画风格上!!!
于是从全国各地招了四五十名国画高手,聚到一起共同创作,越重要的人物由资历越深的国画大师担当把关,每幅的润笔费3000元,当年画了109张画(加上高俅)都是按这个价格给予报偿。呵呵,大家当年都是中小学生吧,以我们手里的零花钱来衡量,一张画3000块,109张画是个什么概念!
在那个年代,的确没有网络营销,而小浣熊的电视广告也并未因为卡片的推出而特意制作。但是卡片的营销手段却利用了那个年代拥有,而现在已不复存在的一件武器——中小学生利用长时间户外活动所集结的信息网。营销成功的另一点是将卡片分为天罡地煞两套分离进行的小型经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们的收集习惯。
先说第一点,在那个年代,互联网没有普及,学生的业余时间都是在户外度过的。每个人都有好几个独立的人际关系圈:学校同学、补习班同学、邻居伙伴、球场球友、游戏厅机友、外加少量堂表兄弟姐妹。这些人际关系都是相互交织的,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就近入学,所以小范围人际圈很稳固,每一个朋友都是至少一起玩过很久的孩子,完全不同于现在微信朋友圈的“点赞之交”。(这和知乎一开始的小范围邀请简直如出一辙啊!!!)
另外这些朋友占据了彼此大量的时间,可以说当时的中小学生每周都可以保证15-20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这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卡片收集都是利用这些时间完成的。对于还没有形成金钱观念的孩子来说,卡片交易是一项可以充分积累社会存在感的事情。(现在在知乎有万数量级的赞也是个人能力的另一肯定)
有了这种传播基础,就会产生传播网络。在那个年代,段子的传播就是利用这种人际网络。有的段子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横跨几个省。因为段子在那个年代也是稀缺品,拥有好笑的段子也是立足于朋友中的一种方法。卡片收集同样是那个年代青少年交流的一种方式。
而同样红极一时的小虎队“球星卡”为什么没有达到“水浒卡”的影响力呢?
除了世界杯持续时间短以外,还有卡片内中的玄机。
孩子中的卡片交换是完完全全的自然经济啊!!供求关系决定卡片价格。越稀少的卡片就拥有越高的交换成本。而水浒卡则利用这一规律强化了收集习惯!
具体操作流程是这样的:在水浒卡刚刚发布的时候,主要以天罡卡(36张)为主,地煞卡(72张)为数寥寥。而在那时由于整体卡片数量少,学生们还没有足够经验判断哪种卡片更加稀缺,并据此来判别卡片价值。但随着时间持续,天罡卡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少,而干脆面的销量却越来越大。地煞卡注定成为了到处可以轻易获得的廉价卡。先收集卡片的孩子在拥有大量天罡卡的条件下手中的卡片瞬间升值了!(这才是真正的*啊!!)
一开始随处可得的“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甚至"霹雳火秦明"都成了炙手可热的卡片,平均一张可以换到其他十几张地煞卡。这时地煞卡甚至已经成了廉价货币了。
而原来就很稀缺的1-2,5-8号更是贵如黄金
这些先开始的孩子就相当于现在的知乎大号,拥有最广的信息渠道和交换伙伴。一下子收集卡片不再仅仅是个人爱好,而是成为了一种“职业”。(和知乎越来越像了)他们更加努力的去推广卡片,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在做着这件事。他们仅仅想收集更多的卡片而已,但他们的行为却促进了更多人的收集习惯。
而对于后来的用户,尽管投入再多的金钱,得到的卡片也只是廉价的地煞卡。
直到最末阶段,由于孩子兴趣退却,而且稀缺卡片的确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小浣熊利用旗下另一种饼干推出3元钱能获得3张稀缺卡片这种手段,算是给很多孩子圆了一个心愿。
水浒卡的成功也许厂家自身都没想到,自己推出的食物赠送玩具竟成了另一个世界的货币。当初有人用水浒卡雇人写作业的大有人在……这也是那一代人最有趣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