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2: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4:28
饺子
老北京的满、蒙旗人管饺子叫“煮饽饽”。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饺子是一定要吃的。按传统的老北京习俗,大年三十吃大鱼大肉,年夜饭吃完开始剁馅、包饺子,过了零点则不能再动刀。
过年包饺子要全家人一起,体现一家人的团结和睦,齐心协力。饺子里不光有馅料,还会放一些洗净的硬币和枣,图个吉利。
老北京讲究吃的是“五更饺子”,即初一早上吃。到了五更天,素馅饺子煮熟之后先上供。仪式过后,全家人到院子里燃放鞭炮。回到屋里小孩给老人磕头,拿压岁钱。之后,全家人就可以聚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新年头一口儿”了。
炸丸子
《京味儿》一书中曾提到,老北京春节吃食中有一项“和蒸馒头紧密相关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饭上必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了合家团圆。以前春节期间,各家总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饭时间不固定,也没有很多时间炒菜。事先准备好丸子,端上来就能吃。
“为什么现在超市里卖的素丸子不好吃?”赵珩先生自问自答起来,“因为不舍得放香菜。”赵先生说,好吃的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现炸现吃。素丸子是一道典型的“穷人菜”,但味道很好。赵先生说,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所以不惜花工夫把素菜荤做、粗菜细做。但这份贫穷的美味,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羊肉
古时“羊”通“祥”的,所以吃羊肉是很吉祥的象征。世界各地都有食用羊肉的习惯,但是,独有中国北京的羊肉文化才称得上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有名的全羊席总共108道菜,涵盖了羊身上的每个部位。做法也很多,炖、焖、涮、爆、烧、烤等等最为常见。每种方法都有其风味和特点,营养成分也不尽相同。
炖羊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营养成分不丢失,滋补效果最佳。炖汤时先用一些羊腿骨、脊梁骨大火炖半小时成奶白色汤,捞出汤骨,再将洗过的羊肉放入锅中,加入葱、姜小火炖制。如果用砂锅炖,风味更好。
卤炸豆腐
卤炸豆腐是一道老北京有名的清真小吃。豆腐嫩滑,汤汁鲜美深受百姓喜欢。自“豆腐”传到北京,那吃法就越来越多,并得到了南北结合口味提升,经数百年的演变,形成了北京自己的特色。尤其到了明代的中晚期,京城的“六必居”开张以后,调味品更加丰富,又出现了“卤炸豆腐”这一小吃,经过不断改良传至今日。
鲤鱼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炸咯吱盒
简称咯吱盒,这是北京的一种小吃,虽然也有家庭自己做,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但主要是还是在小吃店里买着吃。咯吱盒是用绿豆面掺白面、盐及五香粉(或胡椒粉)和了,自己家里做,和面时还可放鸡蛋。有些咯吱盒加些胡萝卜丝、香菜丝之类的东西,有些什么也不加,卷成卷,切段后油炸。香脆可口,焦而不腻。
咯吱盒有大小两种,大的比较普通,过去常用为早点,夹烧饼吃。小的咯吱盒做法比较讲究,精致些,可用来佐酒,以通县做的最好。有人说这咯吱盒的产生比北京城还要早。
年糕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作方法。明、清时,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老北京的年糕由清真*小吃店在春节时大量供应,是满族拜神用的祭品,满族名字叫飞石黑阿峰。
元宵
元宵——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还有粘高梁面、黄米面等。馅则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锦、豆沙、枣泥等。
豆儿酱
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一般豆儿酱要说打豆儿酱,没人说做豆儿酱。过去老北京家家户户一到要过年了,就得准备这个,是年节的必备凉菜。
芥末墩儿
芥末墩儿是老北京汉族传统风味小菜。老北京失传的点心和菜肴很多,但芥末墩儿依然保存了下来,一是这道菜太有特点了,二是因为用大白菜作原料具有普遍性。芥茉墩儿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讲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儿。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吃得油腻,换换口味,芥茉墩最好不过了,清爽、利口,颇受老北京人喜爱。
蜜供
蜜供亦叫“蜜供尖”,是敬奉佛祖的佛堂里,码得似小塔式的、下方上尖祭祀专用的面食品,大小不一,高矮不等,不论斤,论“堂”卖。这种蜜供尖顶端像个小金字塔状,塔尖上插有“福”、“寿”、“禄”、“喜”、“财”带花的字签子。
萨其马
萨其马是老北京传统糕点,前身是一种满族的传统饽饽——搓条饽饽。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
杂拌儿
杂拌儿是一种表示吉祥的象征物。汉族节日民俗之一,流行于北京地区。杂拌儿一般分为三种,高档的细杂拌儿,是将鲜杏儿、蜜桃、大枣、桂圆、荔枝、山楂、藕片等,经过糖蜜渍汁加工成蜜饯杂拌儿。中档的杂拌儿也叫粗杂拌儿,其中有梨干儿、苹果干儿、柿饼条、山楂条、脆枣、榛子仁、花生仁什么的。最次的,旧京时叫“杂抓”,里面都是最贱的瓜子、花生、嘣酥豆什么的,它比粗杂拌儿还粗。老北京过大年时,家家户户守岁时必吃的小食品。
大八件,小八件
北京人过年过节讲究打个点心匣子,包上“大八件”、“小八件”。前者一斤正好八块,分别有福、禄、寿、喜等字;后者更为秀气,一斤十六块,做成桃、杏、石榴、苹果等水果形状,而且点上颜色。这么做也是为上供的时候摆放方便——每盘一样,每样两块,供上四盘或者八盘,正好用上一斤。
早先,老北京人管点心不叫点心,叫“饽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北京的饽饽铺都没了,原本来自南方的“稻香村”却成了北京点心。
酒
过年肯定少不了酒。
酒满茶半,酒讲究倒满了,茶别倒满了。喝酒的人都知道,烫满了。过去讲究,吃年夜饭的时候喝酒烫酒,烫酒叫筛酒。
北京人喜欢喝二锅头。在过去,过年喝酒还有一个讲究,家里的要满,过年了,喝酒要开整瓶,平时打一点酒喝,过年就弄整瓶的,高档一点。老百姓就觉得很高兴。现在不一样。现在随便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