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节日的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2:5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48
清远
旧俗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顾名思义当天则不生炉火,以干粮充饥。此俗在光绪元年(1875年)以后逐步废除。清明节当日,门户前插柳或桃枝,亦有插青葛藤或艾叶、茅草者,以表驱邪。外出男丁须回乡扫墓,俗称“拜山”,有同族集体前往祭祖坟之俗,男性老幼均到坟前拜祭。祭时,小辈上祖先坟地修剪杂草,增土修整坟地,点香烛,摆祭品,行叩拜之礼,以表怀念,寄托哀思。祭毕放鞭炮,按丁分肉或坟前聚餐。
扫墓还有一个习俗,是人死后第一年在“春社”前拜祭(俗称“拦社”),第二年在清明节前几天拜祭(俗称“拦清”),第三年在清明节当天拜祭。
英德
清明是扫墓节。在清明前后,各家都拿着公鸡、猪肉、香烛、炮仗等到祖坟上祭扫。清明这天,有吃艾糍的习俗。
连州
家家男女皆携纸钱、线香腊烛、鞭炮及煮熟的鸡鸭猪肉等,登山祭奠祖墓,俗称“挂纸”,也叫“拜山”。
阳山
民间习惯在“清明”前后扫墓拜祖,纪念祖先。人们穿素色衣服上坟、祭扫。具菜肴(鸡、猪肉)、白酒、水果、纸钱、纸衣、香烛、炮竹等物及镰、等,为祖墓铲草、培土后,于墓前恭奉酒馔,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纸衣,燃放炮竹,鞠躬行礼,以示纪念。
佛冈
清明是悼念祖先的节日,家家户户门楣前插柳枝、桃叶以驱邪,采艾蒿做糍,并进行扫墓。扫墓活动一般从清明前的春分起到农历四月初八日。
连山
壮族习惯在每年清明节前后到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扫,称祭祀。较远的祖坟则到秋季才去祭扫。建国前祭祀的费用由祖先购置的“公尝田”收入的租谷支付,建国后按人丁收款统一购买祭品。每年推选1—3人(有的轮流)任理事,负责筹办祭祀事宜、祭祀活动,从始祖而下依次奠祭。多房份的祖先,逐一进行祭扫。参加上坟祭扫的人将部分祭品(糍粑、三牲、猪肉)在坟台前冷食,余下的拿回来按房份人丁分给各家。有钱的房份,还请来“八音”队到坟地助兴。
瑶族习惯每年清明节前后到祖宗坟墓前祭扫。供品有酒肉、香烛、纸钱,并砍一枝带有青叶树枝插在坟顶上,并挂着红、黄、白三色纸条,年年如此。
连南排瑶
排瑶每年都有两次扫墓的习惯。瑶人扫墓称“见纸”,分男子和女人两次进行。男人扫墓从正月十五开始至清明前夕完成。女人扫墓指的是出嫁女清明那天回娘家来上坟。
一般扫墓备用猪肉、酒、饭、糯米糍粑以及香烛、纸钱作祭品。同时挑一些石灰粉撒盖于坟头,用竹枝或芒梗夹上五颜六色的纸条,插于坟顶,每一个子孙插一枝,外人一看坟上插的纸条多少,就知其子孙之寡众。
男人“见纸”除了祭扫本家祖公或父母坟,还要联合祭扫本姓本房太公墓。祭扫太公墓如子孙多,并有“公赏”田产的话,即用“公赏”出钱买各项祭品。子孙列队敲着十至几十面铜锣,浩浩荡荡到祖坟面前共祭,鸣放土炮和炮竹,声势庞大惊人。之后,在坟前宰猪杀鸡,共同进餐,以示团结、繁荣,即使没有“公赏”产业,各支子孙也凑酒肉同往,以示齐心。
女子回家上坟,只限于祭悼自己的父母,带齐自己的子女同来,祭品也同男子一样。但插“见纸”有别。一个女儿插9枝,两个女儿插18枝,如此类推。三年以内的新坟,她们还要哭哀。因此,清明前后,瑶山坟墓“见纸”特多,远而望之,好比一簇簇一丛丛山花,初进瑶山的人无不叹为奇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48
节 日 习 俗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 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 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 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 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49
全国各地春节习俗,你知道多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23:49
为何清明供品只用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