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8 06:00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8 10:21
1、拜“魁星”
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作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民间称之为"魁星主文事"。
在闽东一带,拜魁星仪式会在晚上举行, "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参加拜魁星的人会在月光的照耀下进行,仪式完成后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
2、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在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中有记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姑娘们用明矾、采摘花瓣,将明矾碾碎,与花瓣一起粘贴在手、脚的指甲上。一定时间下来,指甲色泽红润、光亮自然,据说还数月不褪色。
3、拜“七娘妈”
在闽南,香港台湾,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在这一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总结:
七夕节有拜魁星、染指甲、拜七娘妈等习俗。
1、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在七夕晚上会有拜魁星仪式。
2、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
3、在闽南香港台湾这一带,七夕这天人们会去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8 07:29
七夕节的习俗有: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2、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由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3、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4、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5、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