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伏和大暑的区别与联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6 00:1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6 04:41
大暑的大表示程度,代表很、非常的意思,暑的意思是炎热,所以大暑的意思就是很热、非常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第六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我国气候最热的时候,每年的阳历7月22日、23日或者24日中的一天,太阳黄经达120°时为大暑节气;
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农作物生长最快,是万物狂长的时节。但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总结:
大暑的大表示程度,代表很、非常的意思,暑的意思是炎热,所以大暑的意思就是很热、非常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1:49
一、联系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
二、主要区别
1、性质不同
(1)、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2)、大暑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2、气候特点不同
(1)、三伏
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2)、大暑
大暑气候特征是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3、时间不同
(1)、三伏
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一般是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大暑
到达时间是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3:07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今年是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今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4:41
大暑是一个节气,只一天
三伏是一段时间,一般是30或40天持续
大暑是三伏中的某一天
他们都是一年中最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