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为我提供关于云南省昆明市的一下风俗 人文等资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01: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47
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旅游景点
·大观楼 ·云南民族村 ·圆通寺
·西山-龙门 ·筇竹寺
·滇池 ·大观楼 ·九乡风景区 ·世博园
·石林风景区 ·翠湖 ·圆通山
·金殿风景名胜区 ·昆明黑龙潭 ·玉龙湾·云南陆军讲武堂·轿子雪山
其他主要旅游景点:昆明湖 岩泉寺 炼象关 文庙 官渡古镇 一二一四烈士墓 梅树村 杨升庵 大理古国留宝幢 昆明近日楼 金刚塔 昆明太华寺 大德寺双塔 法华寺石窟 王仁求碑 *死坡 赛典赤墓 昆明西华园 石寨山古墓群 西南联大纪念碑 聂耳墓 太和宫 昆明石林 九乡 西山 翠湖 滇池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 轿子雪山 七彩云南 白邑黑龙潭 小江 五华山 普渡河 小白龙森林公园 钟灵山
名称由来
“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宋宝佑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一词的含义,晋常琚解释说:“夷*种日昆,小种日叟。”这句话可解释为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至于有的地方志记载:“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仑……昆明之名取义于云南洪水退除,昆仑山南方有离(黎)明景象,当属非虚…… 昆明名取义不外标识云南之文明景象……谓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烛照一切,盖云南僻处边徼,开辟较后,以昆明名省会,谓自后当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进省也。更就字形言,昆为日比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将日比一日进步也;明为日月二字并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发达将如日月之升恒也,昆明之取义如是……”此一家之说,仅供参考。
气候特点
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去时别忘了带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大多集中在5~10月,只要一下雨,气温就会降下来,这个时候前往,建议游客最好带件风衣。
历史文化
昆明历史沿革
1、远古 昆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滇池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捕捞、狩猎、采集、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2、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份从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3、楚王入滇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人庄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汉设益州郡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临滇,先后征服了滇池东北面的劳侵、靡莫等部落,滇王*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
5、设宁州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公元414年(晋义熙十年),爨龙颜任建宁太守,达到了极盛时代,有所谓“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之喻。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6、唐南诏国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份。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成为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大理国鄯阐府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盛,城市日趋繁荣。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修筑河堤,发展古代城市建设。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商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8、元昆明县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云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这些措施虽未必得到完全的贯彻施行,但对安定云南政局,加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打击农奴主和奴隶主势力,促进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先将中庆路改为云南府,置知府、知州、知县。云南省治、府治和昆明县治同设在昆明城内。洪武十五年,修筑了昆明城池,由砖砌成,周围9里左右,高近3丈,有六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河上可行舟船。城内以五华山为中心,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官衙、宅第和牌坊,在风景名胜地修建了亭台楼阁。城南为居民区,划分为若干“里”。东关、南关为“商阜之地”,“列肆纵模”。清朝时建置沿袭明制,昆明仍为云南府和昆明县治所,城市规模没有超出明代的范围。
9、清和*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材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到1940年,昆明已发展成为与重庆、川中、广元、川东等地同时是当时西南大后方八个工业中心区之一,是战时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工业支柱。据**经济部的统计,1940年昆明地区主要的工厂企业已达80个,仅次于重庆和川中区,居西南第三位。其中:机器制造工业11个,冶炼工业6个,电器工业7个,化学工业25个,纺织工业18个,其他工业13个。工类门类也较齐全。对保证当时的军需民用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也有了较迅速的发展。随着滇缅公路的建成,打通了国际交通线,昆明已成为当时与抗日盟国保持国际联系的唯一通道,是西南大后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当时抗战军需物资的供给和国际出口贸易的往来。由于“西南联合大学”以及大批学术文化界人士的迁来,使昆明不仅是支持抗战的军事重镇和工业基地,也是西南大后方的学术文化中心,在传播民主思想,发扬科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11年,昆明人民继武昌起义后,举行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15年,又首举护国义旗,组成护*出师讨袁,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粉碎了窃国大盗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复辟封建帝制的反动阴谋。1926年,以王德三烈士为首的中国*党云南省临工委成立①,为昆明人民的*斗争开辟了光辉的道路。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党的领导下,昆明大、中学生在反对*反动派发动内战,要求成立联合*的斗争中,爆发了声振全国的“一二一”爱国运动,极大地震撼了*的反动统治;之后,昆明人民不断地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的斗争,并与云南农村掀起的人民武装斗争汇合成*巨流,在全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迎来了昆明的和平解放。
10、昆明解放 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国人民*进入昆明,成立“军管会”。城区按原来八个区的建制进行接管,建立市、区政权。郊区当时属昆明县建制,历史上昆明是市、县分治,接管后划归武定专区管辖,下属在原十六个乡、镇的基础上,按照地理特点和历史因素,建置六个区,设区工委会、区公所进行管理。因此,当时昆明市辖区范围尚较狭小。仅东起东华、金马山,东北临虹山,西接麻园、黄土坡、菱角塘,南至螺丝湾、云南纺纱厂,全部面积仅为7.8平方公里左右。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