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丝绸的介绍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01:3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6 05:51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总结:
1、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倒贴福字。
2、春节来临之前会在门上贴春联。
3、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4、家中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取平安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59
从今年“十一”黄金周开始,全国唯一留存的蚕神祠——盛泽先蚕祠将再添新成员。祠内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和嫘祖蚕花娘娘三座神像又多了一个朝夕相处的“邻居”——吴江丝绸陈列馆。陈列馆是全国继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之后,第三个展示我国丝绸史的专门场馆。陈列馆上下两层,展示陈列面积不到500平方米,浓缩了吴江千余年的丝绸发展史——
500平方米“装进”吴江丝绸史
一进先蚕祠,左边第一间房子便是吴江丝绸陈列馆的“门面”。七个烫金的大字,在阳光的直射下,熠熠生辉夺人眼球。时刻在提醒人们,吴江源远流长的丝绸历史就在眼前。
顺着陈列馆设定的参观线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御制耕织图》。经过精心复制的图片,挂在墙上,伴着柔柔的灯光,展示着康熙年间尤为鼎盛的耕织时代。特意陪同记者参观的盛泽老文化人周德华,是吴江丝绸陈列馆的主要筹办者。看到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图片,这个出自丝绸世家的老人目光立即柔和起来:“这是丝绸鼎盛时期的真实状况,也是我们从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学来的。”在吴江丝绸陈列馆500平方米的陈列展厅漫步,不时会被一幅图片、一个实物留住脚步。“别看只有500平方米,吴江的丝绸史都被装在里面了。”周德华告诉记者。据介绍,陈列馆总投资110余万元,分上下两层。整个陈列馆以吴江丝绸业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分“历史渊源”、“衣被天下”和“风尚习俗”三个部分全面展示吴江丝绸纺织业发展情况。其中,“历史渊源”部分通过声光地图、场景复制、年表等手段展示吴江丝绸纺织业起源及早期发展,“衣被天下”部分则介绍缫丝业、纺织业、丝绸印染和贸易等发展历程,“风尚习俗”部分向人们展出与丝绸纺织业相关的民间娱乐、养蚕风俗、风俗画、诗词等。“在建馆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展示吴江的丝绸文化。”周德华说。在这里,古老的丝绸文明与现代展示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有史料、实物的陈列,而且,声、光、影等现代化手段,也成为弘扬吴江的丝绸文化的辅助工具。吴江丝绸的发展史,就在不经意间扑面而来。
一张仿单横*门内外
“筹建陈列馆期间,我们多次到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取经。在最大限度取其所长的同时,充分展示吴江丝绸发展史的特色,争取做到他们没有的一些物品我们有。”周德华说。丝绸,无疑是陈列馆当之无愧的主角。吴江丝绸陈列馆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寻找一切与丝绸有关的实物。一些珍贵的物品,在他们的苦苦寻觅下,出现在陈列馆内。当年盛泽最大的汪永亨绸庄的一系列物品,就是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都无法比拟的。汪永亨绸庄,不仅在当地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而且还将在盛泽本地最早将丝绸产品远销到国外许多国家。陈列馆内,保留着当年汪永亨绸庄的一张仿单、一块金牌和两张奖状。那一张仿单,横*门内外,就是汪永亨绸庄进行国际交易的完美凭证。1910年,汪永亨绸庄漂洋过海参加了意大利都灵博览会,获得了金奖,捧回一块金牌和一张奖状。第二年,汪永亨绸庄参加南洋劝业会组织的国际展览也获得了金奖。一块金牌和两张奖状原件,被他的后人保存至今,如今找到了更好的“归宿”。在吴江丝绸陈列馆内,还有许多这样的珍品。据介绍,陈列馆搜集了120余件各类与丝绸有关的物品,近10件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都难得一见。其中,解放前*合作金库盛泽办事处开业纪念银盒也是独一无二的。盛泽办事处,也是*合作金库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唯一设在乡镇的办事机构。一个小小的银盒,成为盛泽辉煌过去的有力佐证之一。
废纸堆里抢救稀世珍宝
陈列馆内的物品,来源有两个渠道。其一,通过民间征集后,*出资收购;其二,与丝绸有关的物品持有者无偿捐赠。这些静静躺在陈列馆的物品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汪永亨绸庄仿单,就是他的后人汪钦成无偿捐赠。1986年,周德华开始主笔编写《吴江丝绸志》,同时受托搜集与丝绸有关的稀世珍宝,为建吴江丝绸陈列馆作准备。为了获得汪永亨绸庄的第一手资料,周德华在上海宝山找到了汪永亨的后人汪钦成。当年,汪钦成已经97岁高龄。老人看到家乡来人,非常激动,不仅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还主动无偿捐赠了那张世代收藏的仿单。而那个*合作金库盛泽办事处开业纪念银盒,则是吴江丝绸10大人物之一陆荣光的后人无偿捐赠的。周德华有感而发:“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贝啊。”在这些物品中,有一本经书《蚕花宝忏》背后的故事更加感人。这是一本祭祀蚕花娘娘的经书,让人惊讶的是,这本书居然是平望一名普通干部吴桂荣从废纸堆里“抢救”出来的。1980年,吴桂荣买生煤炉的废纸时,无意中发现这本《蚕花宝忏》。简单翻阅后,吴桂荣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本流落到民间的珍贵古书。去年,吴江筹建丝绸陈列馆的消息传出,吴桂荣马上与筹备组联系。周德华立即前往,翻阅后也为之深深震惊。深明大义的吴桂明,马上表示无偿捐赠。因为碰到了“知音”,《蚕花宝忏》才免除葬身火海的厄运。也正是因为吴桂荣的细心与敏感,吴江丝绸陈列馆才多了一份宝贝。
盛泽就是大的丝绸博物馆
500平方米的陈列馆内,尽管收集了大量与丝绸有关的珍品,但还是无法弥补筹备组人员一些遗憾。许多曾经见证吴江尤其是盛泽丝绸发展历程的物件,已经消失殆尽。当时引起轰动的“土制*空调”就是其中之一。上个世纪60年代,吴江盛泽新生丝织厂成为吴江第一家公私企业。钟照如作为第一任公方厂长走马上任。当时,新生丝织厂盛况空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其中,容纳400台织机的车间成为当时全省最大的单个车间。由于丝绸生产需要降温,同时让工人有一个舒适的环境,钟照如决定用土方法造“*空调”。通过挖深水井,抽取清凉的井水后,通过一个大风箱雾化,经过通贯车间的木制百叶通道,将冷气送到车间。“土制*空调”,很快在当地一些大的丝绸生产企业得到推广。提起这个对丝绸生产重要的历史性突破,周德华言语间就遗憾无比:“这些‘土制*空调’都已经拆除。现在已经无法恢复,只有靠文字记载去保存了。”
一些珍品已经无法再现,作为吴江纺织业龙头的绸都盛泽用蓬勃发展的丝绸产业弥补了这些遗憾。丝绸纺织业,仍然是盛泽的支柱产业。盛泽镇**盛红明告诉记者:“作为现代绸都,盛泽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博物馆。在这里,人们细胞里都是丝绸的元素,这也是我们丝绸文化得以延续和提升的重要源泉所在。我们将全力服务于纺织产业,早日将盛泽打造成‘中国纺织贸易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