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17:2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18:55
瓦尔特,萨拉热窝的幽灵,也许瓦尔特本人除了工作的需要外,也更希望瓦尔特不是他而是真正的幽灵,因为之所以存在幽灵,是因为存在希望。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困难时期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英雄的,幽灵式的英雄。死去英雄当然是给被称为“英雄”那个人之外的人的,是人们为了现有的利益(包括自己的利益)强加在死者身上的。也许,很可能,死去的人当时心中一点都没有当英雄的念头,很可能,每个人都是希望活着,哪怕是苟且地。但现实容不得他们继续活着,他们注定死去。英雄,是对死者的缅怀尊敬,还是对他们的“污蔑”(这个词并不妥当,但对死了的英雄,除了生命,他们还失去了真实)。最好的看法是,死了的英雄已经死了,除了做养料无其他的意义,为了整个种族的生存,或者——也许是更普遍的,为了少数人的利益——利用“英雄”能把无价值的东西利用起来。 之所以有英雄,是因为有荣誉,一切为了荣誉,是军人的价值观。荣誉也许确实能为一个家族甚至一个种族的生存发展提供帮助,但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依然如此?是否有一套完全和我们现在的价值观脱离的,完全违背现代价值体系的社会体系存在,这个现在看来没有人性大逆不道的体系更适合整个地球文明的发展——是整个文明作为一个个体得到发展,而不是组成这个个体的细胞——人的发展(由于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体系中才这样说。那个体系中的人们也会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对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他们同样会认为是缺乏“人性”的)。没人知道什么是真实,我们互相关联,了解不到我们自己这个层面的真实,只有整个文明可以看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0:13
前南斯拉夫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不愧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经典,如同中国的反特间谍片类似,但敌我斗争更为错综复杂,战斗场面紧张激烈,不输于当今的战争警匪片。也曾让许多少人热血沸腾,“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更是耳熟能详的台词。电影用曲折多变的情节给我们讲述了一群勇于献身、决不屈服的英雄儿女的动人故事。只要有侵略和压迫,谁都可能也可以是瓦尔特,虽然没人知道瓦尔特是谁,但他却真实地存在着,在他的领导下,萨拉热窝的游击队粉碎了纳粹的一个又一个阴谋。自由最终必将属于人民!谁都记得在影片的结尾,纳粹军官冯·迪特里施指着壮丽的萨拉热窝对他的继任者哀叹地说:“看,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 32年前,在国家经历了十年*后刚开始恢复建设的年代,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还极其贫乏的年代,一部名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前南斯拉夫电影风靡了全中国,“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成了人们日常用语,人们惊叹,还有这么好看的外国电影、还有这么好听的电影音乐。三十二年过去了,瓦尔特依然是老影迷们的最爱,依然是译制片迷们家中的必备收藏,可是一直被大家感觉遗憾的是,影片一直没有一个像粮食的版本。现在,这种遗憾终于可以得到弥补,因为塞尔维亚发行了该片的全区DVD版本,估计该片也是很多DS都要做的,但是怎么能搞出一个没有遗憾的版本出来就是个问题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1:47
影片在我国公映后,三十余年来,有数亿的中国观众通过电影、电视和影碟欣赏了这部经典,恐怕连影片的创作人员都想不到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会有如此多的观众,这怕也是创下世界记录了。除了影片本身经典,影片的译制阵容也很强大,影片由北影译制于1973年,当时国产片的拍摄陷于瘫痪状态,演员和导演们基本都被下放干校改造,北影接到译制本片的任务后,现从干校召回了一部分导演和演员,这些人在得到这个任务后,都非常高兴,据一些当事人回忆,他们在看到影片的时候都非常兴奋,因为当时的他们从没看过这样的电影。影片的译制导演是我国著名导演凌子风和北影导演马尔路,主要配音演员有北影著名演员鲁非、葛存壮(葛优他爹)、毕鉴昌以及八一厂演员胡晓光等,影片当时是作为内参片的译制任务交给北影的,至于在全国上映那是1977年的事情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3:39
把电影里的关键情节融入到象棋里面:
影译象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如图:
1、双方九宫各增加两个点位,将士可按原规则出入扩展点。
2、双方各增加两枚"瓦"(尔特)梹种棋,瓦的规则,就是车马炮的三合一规则,但是"瓦"只能吃对方的"瓦"和"车",不能吃别的棋,而别的棋都能吃"瓦"。
3、胜负:
一、将死对方老将为胜。
二、先吃掉敌人双车也为胜。
注:(这里的"车"好比译制片中运油的列车,吃对敌人双车,可比喻炸掉了运油的列车,输棋的一方贴近影片情节的话,就是"假瓦尔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