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17:16
共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18:45
据相关史料记载,春节原名“元旦”,在《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是早晨的意思,并寄托人们美好的寓意,并还有“元旦”和“正旦”之分,比如在隋代。
杜台卿曾在《五烛宝典》中提到过:“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而在这里,“元”的最初意思为“头”,是指新年的一开始,后逐渐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当中的第一天,并且是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史上也称之为“三元”。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扩展资料:
春节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0:20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岁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习俗有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发红包、给亲戚朋友拜年等等。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海外一些国家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扩展资料:
春季历史
1、上古时代,岁起摄提纪元法,即干支纪元法,寅月为正月,立春为岁首。
2、夏商周,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为正月。
4、1949年9月27日,国家*才一致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2:11
春节,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元日”,中国人俗称“过年”“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热烈,庆祝时间最长的节日。春节的到来,意味着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到来。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春节并不指岁首,而是立春之节,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农历岁首和四时节序基本同步,立春与岁首前后相差不了几天,人们在庆贺新年的同时喜迎新春。
春节有很多传统民俗活动:
贴春联
贴春联起源于古代民间挂桃符的习俗。在秦汉以前,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用于驱邪镇鬼。那时的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门板,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将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酷爱桃符,每年除夕都会在宫门上挂起桃符。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他在桃符上写下了联语:“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了。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爱春联,他颁布圣旨让每家每户在除夕时都用红纸写对联贴在门上。此后,春节贴对联就作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放爆竹
春节放爆竹的习俗古已有之,其历史源远流长。据魏晋《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这说明燃放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邪的仪式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习俗。
爆竹一开始是把湿竹节放在火堆里烧,燃烧过程中会因为竹节爆开发出噼啪的响声。到唐朝时,民间开始将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在发出响声的同时也会产生浓烟。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便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于是便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爆竹能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本身小巧轻便,因而逐渐在民间广为传播。
拜年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开始走亲串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指新年拜家中尊长及到亲朋好友家祝贺,辞旧迎新。通常,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生活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给晚辈,祝其岁岁平安;同辈亲友则抱拳作揖,施礼道贺。
关于“拜年”的起源,有种种记载。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汴京:“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可能是“拜年”模式的开始阶段。
以上就是春节最主要的民俗习惯,当然根据不同地区还有一些不同民俗,如果你还知道哪里有不同的欢迎留言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0:19
我们国家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 包饺子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44
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也是最传统的节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5:25
1、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2、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3、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间。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8:23
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也是最传统的节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1:38
关于春节的民俗活动有吃年夜饭、扫尘等。吃年夜饭可以让亲戚们聚集在一起,大家热热闹闹吃顿饭,聊聊一年发生的事情;“扫尘”有个寓意,就是把今年不好的扫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5:09
贴春联,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给节日增添喜庆,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年夜饭,指年尾除夕的阖家团圆聚餐,也是最丰盛的一顿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