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3 06:50
我来回答
共1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3 11:11
端午节的饮食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吃的食物有粽子、打糕、煎堆、五黄。
1、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饮食习俗,粽子是由粽叶和糯米为主要材料制作的一种美食,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大有区别,北方地区喜欢吃甜粽,南方地区则喜欢吃咸粽;
2、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是东北延边地区在端午节爱吃的美食;
3、煎堆:煎堆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然后煎制而成,是福建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的美食;
4、五黄:五黄指的就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是江浙一带的习俗,认为端午节吃五黄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总结:
端午节的饮食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吃的食物有粽子、打糕、煎堆、五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8:19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写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饮雄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赛龙舟: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
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曰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下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了江陵赛龙船的盛况:“湖北以五月望日为大端阳,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云:“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9:37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传说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于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人们知道后,纷纷赶来用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里喂鱼虾,希望鱼虾不吃屈原的躯体。从此以后,人们便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赛龙舟、吃粽子的活动来纪念屈原。民间在这一天还有挂昌蒲、艾叶,以及用雄黄酒驱邪等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1:12
ok!过端午节请对传统保持温情与敬意!
今年的端午,首次以国家法定假日出现,也许会有些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节气有关,而这又和农耕文明具有内在关联。端午也不例外。
但是,作为传统的形式主义存在,传统节日仍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特别是端午,在所有传统节日当中,罕见地带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大概只有端午节明确地与一位历史人物有关。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这多少让这个国家和民族,沾染上了诗性意味。端午节,既是民俗意义上的,更是诗意的、浪漫的。维持这一传统节日于不坠,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维护了传统的高贵尊严,以及最后的文化记忆之一。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端午的各种习俗反而不太重要了。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也许会随着新时代的变革而消逝,也许会作为新的形态(比如作为体育活动的赛龙舟)而存在。事实上,这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传统的现实存在,必然经由一个“创造性转换”的过程。换言之,传统存在的形式和内容,只可能去适应现代社会,而不会是现代性跪伏于传统面前。
但只要端午还在,传统的记忆就在。就我们这代人而言,类似于端午等传统节日,其实是回归儿时家园的隐秘途径。在这样的日子里,无论身在何方,都不由让人想起那充满乡土气息的故乡。那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笼罩着一个人的一生的精神家园。我不知道,新一代人———无论是生于城市抑或长于不成旧日模样的乡村———会如何看待传统节日,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所有的传统节日终将成为家人团聚的日子,成为维系家庭关系的纽带。
如果我没料错,这样的传统人际关系也正受到现代性的挑战。然而,这一切未必就会这么地随风而逝。有些传统也不能够就这么颓败下去。历经百余年现代主义的熏陶或教唆,人们回过头来看,或者已然明白,有些传统不仅可以和现代社会并行不悖,还可能是现代化的“文化助推器”。一个现代社会不太可能诀别传统而走向涅槃之路。近代以来种种文化乱象,大抵就出在我们太想走近现代而急于割掉传统的脐带。
朱学勤先生说:“自由从哪里来?是从文明传统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从少数人脑子里突然蹦出来,然后向千百万人硬灌输进去的。它和我们文明传统的自然演化息息相关……”这一段话,或可视作百余年来追求现代化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思想总结。
为什么应当对传统保持温情与敬意?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批评各种伪保守主义的同时,依然不敢忘怀传统的原因。而今,回归传统犹为未晚。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在传统节日中回归传统,或许会是一个小小的起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3:03
端午节在江浙一带是吃粽子.鸡鸭蛋.喝雄黄酒.传说雄黄酒是百毒不侵的.一些地方还把雄黄酒涂在孩子们的身上还有头顶上.因为春天的气候己转暖.各种毒虫均已复苏出去觅食了.这时特别是山区里的小孩在身上涂点雄黄确实必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5:11
端午除吃粽子外,还有就是咸鸭蛋、黄鳝、黄瓜、绿豆糕,俗称“五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7:36
吃粽子、黄瓜、喊鸡蛋、绿豆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20:17
端午节大多数地区都是吃粽子,但是一些地方还有其他特殊节令食品,比如说咸鸭蛋、黄鳝等。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端午节大多数地区都是吃粽子,但是一些地方还有其他特殊节令食品,比如说咸鸭蛋、黄鳝、茶叶蛋、大蒜蛋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23:15
端午节吃粽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02:30
吃月饼呀,我家的汤圆可圆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06:01
粽子,好像还有鸡蛋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13:54
粽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18:15
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