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1: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8 15:47
汉代礼仪: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平民两餐。所以,即使是有钱人,也得守规矩,吃饭是一种“*待遇”。
人们的印象里,古代很贫穷,吃饭是个大问题。一天吃几顿受经济客观条件的制约,应该是个经济问题。其实,古人一天吃几顿同样是个“*待遇”问题。
根据甲骨文的有关记载,殷商时期是一日两餐:第一餐,称“大食日”,又称“食日”;第二餐,俗称“小食”。
具体情形,到战国时代更清晰一些:战国时代一天也是吃两餐,称为“朝食”和“哺食”。
第一餐朝食,时间是在日出以后。古人的这个时间概念,大约在现在的上午九点,这个时间段古人也称之为“食时”。《左传》中的“齐晋鞌之战”,齐侯狂言“余姑剪灭此而朝食”,就是“我灭了你再来吃早饭”的意思,其实挺符合当时的饮食习惯。
第二餐哺食,也是看太阳来定的,太阳偏西了吃哺食,时间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这个时间段古人也称之为“哺时”。《说文》中,“哺”便解释为“申时食也”。
“朝食”和“哺食”,又叫“饔”和“飧”。古人的一天,仅有“饔”和“飧”,所以“饔飧”连用,就泛指饭食。《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说的就是当官的一边要治理民事,一边要自己做饭,没有现在这么奢靡,下班之后能直接进酒店。
一直到先秦,古人的基本食制,都保持在一日两餐。《论语》讲“食不时不食”,强调的则是进餐时间,全社会都要遵守,不能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否则就是一种越礼行为。当然,君主或官方的犒赏,则另当别论,也是一种荣誉,或*待遇。
两餐过渡到三餐,出现在西汉—东汉时期。《汉书淮南厉王传》记载:刘长被废后,有司奏请给他的待遇有“皆日三食”,说明诸侯王的饮食待遇已是三餐了。但民间的饮食,依然是一日两餐。西汉时期朝食前,有吃小点心 “寒具”的记载,可以看作是一日两餐向一日三餐的一种过渡。
到东汉时期,正式形成了三餐制。郑玄《论语乡党》注:“不时不食”的“不时”,为“非朝、夕、日中时”——“朝”、“夕”、“日”的出现,说明东汉已经以朝、日中、夕为吃饭的时间,大体跟现在的一日三餐就餐时间相吻合了。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普遍的一日三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繁荣,老百姓真正过上了一日三餐的日子。陆游诗曰:“疾行逾白步,健饭每三餐。”这个时候,老百姓不仅一天吃三顿,商业意义上的酒店也出现了,家里有钱,可以下馆子,文人聚会也拿酒楼当社交场所。
再后来,随着一日三餐的普及,人们习以为常,便很少有人知道“一日三餐”曾经还是个“*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