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1:1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9:08
读者提问:
1.关于“货币发行量和物资供应量应该相对应”这个原理,怎么理解呢?为什么就一定是这样呢?怎么更好地理解呢?
2、货币超发引发的贬值,是怎么传导的呢?
举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猪肉贵了,有可能是先因为饲料贵了传导下来的,饲料贵了有可能是饲料厂厂租贵了以及工人劳动力贵了引起的??货币超发所引起的贬值效应,肯定也有个传导过程,这个传导过程怎么理解呢?
以下为回答:
超发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这是经济学的定理性命题。道理很简单:倘若假设市场上商品和货币是一一对应关系,钞票变多,则更多钞票竞逐相同商品。原来一块钱的商品,由于钞票总量翻一倍,则需要两块钱才买得到。生产商品总是很难的,而钞票超发却非常容易。这就是通货膨胀。哈耶克说,通胀只能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胀会引起钞票贬值,物价上涨;然而,并非所有的钞票贬值,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胀引起。(比如说,自然灾害引起商品大量减少,相对于数量固定的钞票,商品变得稀缺,价格上涨。这就是正常现象)。
一些经济学者认为,货币超发是中性的,它将引起所有商品的价格成倍上涨。比如说,货币超发一倍,则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会上涨一倍。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顾事实的胡扯。令人诧异的是,这样的说法居然得到相当多经济学者的支持。他们把这种理论称之为“货币中性理论”,即通货膨胀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中性的。用简单的常识,即可理解这种说法的错误。经济运行的*是,通货膨胀过程中,越稀缺并且需求强烈的商品,越受到钞票追逐。比如说北京上海的房子,它的价格上涨就远远跑过货币超发倍数。产量稳定的大宗商品,总是随着货币总体量的上升,水涨船高,逐年上涨——因此,很多经济学家会倾向于用“一篮子商品”的价格涨幅,来测定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过程中,甚至会有商品降价的情形。它们通常是由于技术进步,产量极大进步的商品。比如电脑和手机,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尽管各国都在通胀,它们的价格却不断下降。
货币贬值的过程是如何传导呢?我认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比较真实地解释了这一过程。在所有国家那里,货币都是由*银行发出,再一步一阶地传递给下一个层次,引起涟漪似的层层物价上涨。一旦货币传导到社会末梢,物价上涨才宣告结束。
比如说,*银行新发100亿美元钞票。于是,它会在资产负债表记上一笔,央行负债100亿美元,再把这笔钱“借给”国家部门、商业银行,这就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端。至于央行负债到底欠谁的钱,应作何偿还,有无破产之虞,似乎从来无人过问。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实际功能,仅仅是记录*银行发钞的规模。
新钞票流入到国家部门,商业银行那里,是热腾腾的新钱。这些钱都会有实际的用途。比如说,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民众的福利基金,社保医保的补充基金,股市的救市基金。或者,干脆是商业银行扩充资产,新增信贷的准备金。这些新钱流出来以后,市面其他物价还未上涨。新钱流入,很自然就推动相关产业价格上涨。比如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推高了水泥、能源、玻璃、重工业的价格。这个时候,行业蒸蒸向上,就连工人也享受到景气的溢出,可以获得高工资。金融行业是经常接触新钱的行业,每一次国家新发货币,这个行业全都喜气洋洋。新钱由他们之手流入市场,银行和投资机构等要先过一遍手,赚取一道。他们会给高管发更高薪酬,建设更豪华的办公大楼。就连金融机构的小弟,也在跟着吃香。
这些获得新钱的行业和人员,他们有自己的投资和消费渠道。每年春节后,银行、国企和金融单位发完年终奖,一线城市的房价就开始涨起来了。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增货币在流动。钱流动到哪里,哪里的物价就被缓缓推高。一般而言,农村是离新钱最远的地方,农民卖了粮食一进城,绝望地看到所有物价都在涨。小地方的工薪阶层也非常惨,公司赚的是通胀的钱,和员工的努力没什么关系。只有当物价普涨,怨气四起,公司为留住人,才会象征性“涨工资”。差不多这时候,钱也就流到头了。说句不客气的话,街头卖奶茶的小妹,他们更接近市场一线,都比工薪阶层提前感受市场繁荣。
所有人的收入都在涨,这难道不是大好事吗?为什么我们要反对通货膨胀呢?
事实上,所谓“所有人收入都上涨”只是幻觉。*是:绝大多数人的收入,都受到了通胀的侵蚀。房价越涨越凶,收入远没有物价涨得快。上游部门错误估计了底层民众需求,不顾一切地开发新楼盘,大搞高档项目。真实需求没上来,上游的布局都成了错误生产。这个时候,就是到处蔓延的负债。为了防范风险,*银行就会刹住货币口子。依靠贷款和热钱而生存的企业,一下就陷入到两面夹击的窘境里。不少企业就会倒闭,许多岗位被裁撤,这个时候,萧条就来到了。
这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经济周期的解释。在我看来,这才是经济运行的*。可惜,世人对奥地利经济学派并不熟悉。如能普及,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19:09
这么给你简单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