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心意把和形意拳有什么渊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0: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3 02:21
意拳溯源,不得不提及“心意拳”与河北“形意拳”。
意拳源出于心意拳。
心意拳俗称心意把,其历史渊源甚久。据记载始于明末,盛行于晚清,为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始祖所创。 河北形意拳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李洛能乃河北形意拳之鼻祖,人称“神拳”。
清代中叶,李洛能慕心意拳盛名前往山西太谷,从师戴龙邦门下研习心意六合拳,他刻苦钻研,10年艺成后,通过不断对其拳理、拳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认为心与意本同一理,基于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之理,即内与外相合,意与形相统一,易心为形,此后,形意拳之名广传于世。
李洛能先生不仅对形意拳的发展与光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形意拳的改革创新做出了极大努力,他将拳理发展为三层功夫的练法(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和理论,并将其拳架中侧身弓箭步练法,改为将身体重心后移,为前三后七的“三七步”,由此克服了以掌代拳形式,在练习上更加适应了人体松紧转换的机制与舒适自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以心意六合拳为主,又有别于心意六合拳的形意拳术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李洛能先生胸怀坦荡,不计名利,深知学艺之艰难,因而广泛授拳,择徒不论职业、地位、家财及文化程度,皆可授之,故李飞羽传人最多,形意门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山西车毅斋、宋世荣,河北刘奇兰、郭云深,其中深县郭云深先生,以“半步崩拳打遍黄河两岸”而名扬于世。由于此四人拳技风格特点各异,且所传弟子甚多,影响很大,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山西、河北两大脉系流传至今,久盛不衰。
河北形意拳刘奇兰先生的著名弟子有长子刘文华、次子刘锦堂、三子刘荣堂和李存义、耿继善、张占魁、王福元、周明泰、刘凤春、田静杰等人。
李存义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尚云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跃亭(定光三李)、横柏年、马玉堂等人。
尚云祥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其女尚芝荣,弟子陈子江、许笑羽、王凤章、高秀亭、李文彬等人。
郝恩光先生的弟子主要有:李玉琳、郝家骏、骆兴武等人。
李文亭传艺于唐凤亭、唐凤台、李敦素、李春博、李春航等。
耿继善先生主要传人有其子耿霞光,弟邓云峰、赵德祥、刘彩臣、董秀升、张秀等人。
耿霞光传艺于其子耿德福,弟子陈尚毅。
邓云峰传艺于其子邓文英、邓文顺,弟子吴子珍、李钢、张文源等人。
刘彩臣传艺于其子刘清泉。
河北形意拳传人郭云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芗斋等人。
李魁元先生的主要传人有孙禄堂、田慎泽、李汉章、马礼堂等人。
孙禄堂先生主要传人有其子孙存周,其女孙剑云,弟子齐公博、郑怀贤、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传人事迹昭著影响极大,为弘扬中国传统武术,在承传、发展、提高中国传统拳技术理论水平,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上述可见,意拳是王芗斋先生在研习心意拳和河北形意拳的基础上,穷毕生之精力,闯荡大江南北寻明师访益友,切磋拳艺,又有超人的天资,集各门派精粹于一身,经过再消化提炼升华而成。
上世纪20年代中期,王芗斋先生对大量搜集来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之后,创建了“意拳”。后因很多人习之愉快,趣理横生,故赠名“大成拳”,非王老之本意也。
意拳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中国武术的本质,创立了以意念为主导,没有套路的独特的训练*和理论。使之成为一种以实践和哲理为基础的年轻的拳种,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武术写出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