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和诈骗的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0:4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09
欺诈和诈骗的区别:
1、欺诈是民事行为,民事欺诈行为一般来讲是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办法,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如:以次充好的消费欺诈行为。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侵犯对象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2、《刑法》对诈骗罪目的规定的很明确,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说是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即取得对方信任而非法占有财物。
民事欺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但其欺诈行为仍在民事法律关系范围内,仍应由民事法律、*来调整。诈骗罪中的虚构事实或隐瞒*,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应由刑法来调整。
3、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诈骗罪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根据刑法第2l0条的有关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专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门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的,成立诈骗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欺诈 (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诈骗 (法律名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09
您好,
刑事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构成要件上的异同
刑事诈骗犯罪行为与民事欺诈行为分别归属于不同的法律调整范围,二者具有本质区别。某些特定情况下,刑事诈骗犯罪行为中可能包含一定程度的民事欺诈,而民事欺诈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转变为刑事犯罪行为。
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行为。
刑事诈骗犯罪行为与民事欺诈行为二者在主观方面均具有故意,但这二者“故意”的具体内涵存在明显区别,具体表现在故意的时间、内容、形式、形态及目的上。从故意形态上看,刑事诈骗犯罪行为有且仅有一种故意形态即直接故意,民事欺诈行为的故意形态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从目的上看,刑事诈骗犯罪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犯罪目的,而民事欺诈行为不考虑行为人是否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仅要求行为人因采取了欺诈的手段导致相对人陷入错误认识或做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从故意产生的时间来看,刑事诈骗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可以是事前、事中或者事后三种情形,而民事欺诈行为因受故意内容的*,其故意产生的时间可能是事前也可能是事中,但不能是事后。
从客观角度分析,刑事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也存在很大区别。其一,刑事诈骗犯罪在欺诈内容上表现为行为人没有履行义务的诚意,其主观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而民事欺诈行为人则是希望通过欺骗的方式或不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违背公平原则,但其并无不履行民事法律关系中义务的本意;其二,民事欺诈行为方式多于刑事诈骗犯罪,只要其行为足以妨碍对方真实意思表示的自由,即可构成欺诈;其三,刑事诈骗犯罪在欺诈行为的完成形态上表现为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四种形态,而民事欺诈行为在直接故意的情形下只存在既遂形态,在间接故意的情形下不存在既遂,只存在民事欺诈是否成立的问题;其四,刑事诈骗犯罪侵犯的客体系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而民事欺诈侵犯的是平等主体之间民事行为的自由和平等;最后,二者的法律后果存在明显区别,刑事诈骗犯罪的法律后果系受到刑事处罚,而民事欺诈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是多样的,例如返回财产、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
浅析刑事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实际表现异同
虽然诈骗的方法五花八门,但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两种,一是采用虚构事实的手段进行诈骗,二是通过隐瞒*的方法进行诈骗。两种手段均是通过让受害人陷于错误认识而“自愿”处分财产,进而骗取大数额财物的方法。
第一,虚构事实,即用花言巧语,编造根本不可能发生或根本不存在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受到欺骗,并因此骗取他人财物。例如,谎称能为被害人介绍工作、介绍对象;谎称能代被害人疏通关系,打赢官司;谎称能为被害人治病。这一系列类型诈骗,通常是利用被害人愚昧无知、缺乏警惕或贪图财利等不健康心理而进行的诈骗。
[案例一]束某系一离异女子,其通过多家中介公司以找保姆、找对象之名认识多个离异或丧偶老人。在此期间,束某多次以花言巧语骗取老人信任,虚构自己家庭困难、身患重病,向老人借款。在侦查员对其讯问的过程中自称其同老人只是民间的借贷纠纷。这类案件在平日工作中比比皆是,行为人利用被害人年事已高、富有同情心等原因,采用实骗明借的方式骗取被害人财物。
第二,隐瞒*,即行为人故意不告知被害人其应当告知对方的某些事实,因遭受蒙蔽而“自愿”将财物交给行为人,行为人即实现了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
诈骗罪在客观方面对诈骗行为的手段、方式没有*,具体的诈骗方法不计其数,既可以是语言形式,也可以是动作形式;既可以是直截了当行骗,亦可是间接隐讳地蒙骗被害人。例如,编造谎言、假冒身份、伪造涂改单据等,或采用其他隐瞒*、虚构事实的方法,欺骗财产所有人,使其“自愿”地把财产交给行为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09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事实*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欺诈是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本质区别:
1、主观目的不同。主观目的是从客观行为推断出来的,《刑法》对诈骗罪目的规定的很明确,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说是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即取得对方信任而非法占有财物。民事欺诈行为一般来讲是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办法,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形象点说诈骗罪是“骗钱”,民事欺诈是“赚钱”。
2、客观行为不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不仅在主观故意方面是不同的,而且在客观表现方面也是不同的,其实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是相互呼应的。对客观表现的不同,笔者又将其细分为欺骗内容不同、履行承诺的实际行为不同以及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1)欺骗内容不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都虚构了一些事实情况,笔者将这些事实分为基本事实和辅助事实,或曰主事实和从事实。基本事实是决定相对方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如果行为人虚构了基本事实,则对方不能了解行为人的主要情况,所做出的相应行为是建立在完全虚假的事实基础上的。而辅助事实则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情况,不足以影响相对方的判断。
(2)履行承诺的实际能力和行为不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不打算实现自己的任何承诺,也没有能力实现承诺。很多人认为主观上有无非法占有的目的是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3)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是否积极的承担责任不能作为决定民事欺诈行为与诈骗罪的界限,只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诈骗罪暴露后,行为人为逃避法律制裁,都有承担责任的行为。
《民法通则》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10
经济纠纷是指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因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的矛盾而引起的权益争议,包括平等主体之间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因行政管理所发生的涉及经济内容的纠纷。经济纠纷有两大类:一是经济合同纠纷,如买卖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承揽合同纠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技术合同纠纷等;二是经济侵权纠纷;如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所有权侵权纠纷、经营权侵权纠纷等。在市场经济中,合同是平等的市场主体间确立交易关系,共同实施交易行为,追求和实现经济目的的法定和普遍的形式,因此,合同纠纷是经济纠纷的主要部分。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的方法,使被害人陷于错误认识,被害人“自愿处分”财物,被告人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被害人受损。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03:11
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惩罚合同欺诈行为,在《刑法》当中专门规定了合同诈骗罪。在《合同法》中明确规定以欺诈方式订立的合同是可撤销合同。在实际的经济往来中那些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那些行为只是经济纠纷和合同欺诈?
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刑法中的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订立、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观方面是故意;客体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和所有权制度;客观方面法律直接规定了五种情况:⑴大道的以虚假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⑵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产权证明提供担保的;⑶没有履行能力,先以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履行或者签订合同的;⑷收受对方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⑸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财产。
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大道的合同法中的合同欺诈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故意隐瞒一些真实请款,如产品的瑕疵、功效等等,但是并不是不履行合同也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尤其是行为人没有使用合同诈骗罪中的五种法定行为之一种或以上。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除了要承担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或者是违约的民事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刑事责任。而合同欺诈行为只要承担损害赔偿或者违约的责任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