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云政府补贴利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8 19:3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28 23:53
企业上云的弊端如下:
1、云服务商是否在使用某种安全标准 :企业上云安全标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选择上云是为了方便企业的管理,如果因为各种云服务之间的互操作而让企业的数据变得混乱不安全,这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企业在选择云服务商的时候需要谨慎对待。
2、企业上云数据发生泄漏该如何处理:当企业选择上云的时候,数据是提交到服务商的工业云上面,但是企业对于数据安全任然负有责任,所以企业在选择云服务商的时候,必须要和服务商正确地制定好防止数据泄漏和数据损失的规划。这一点在企业与云服务提供商签署整体协议时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企业上云,是指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业务等方面应用,并通过互联网与云计算手段连接社会化资源、共享服务及能力的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8 21:01
【补贴*的利与弊】
补贴是否可以持续带动行业的发展?从光伏和新能源车这两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乐观,事实上,补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补贴的确激励了行业的快速成长;而另一方面,如果补贴未能随着行业壮大而适时调整,则会带来产能盲目扩张、技术进步缓慢的恶果,过于依赖补贴并不可取。
补贴*伴随着我国光伏行业发展。08年金融危机导致海外市场需求收缩,为扶持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国家适时启动了金太阳示范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按投资额的50%予以补助。补贴带动了光伏产能的快速扩张,这也直接导致了11-12年期间欧美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而13年光伏行业“国八条”的出台,规划到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GW以上,并明确光伏补贴期限为20年,光伏行业在补贴激励下再迎发展高峰。此外,一直以来存在的上网电价补贴制度也使得行业利润得以维持,不断吸引新的产能投入。
光伏新增装机全球过半,发电弃光问题严重。在补贴*的推动下,我国光伏行业的扩张速度较快,17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过五万兆瓦,占全球新增装机比重超过50%,累计装机规模也已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但我国目前尚不足以消纳如此规模的光伏产能,发电中的弃光问题仍较严重,17年甘肃、新疆两个光伏发电大省弃光率均在20%以上。
财政不堪重负,价格竞争激烈。补贴成就了光伏行业,但过度补贴也使得行业产能盲目扩张,目前补贴对光伏行业发展已经弊大于利:一方面,补贴带来了财政资金负担的加重,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缺口不断扩大,因而不得不一再上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率,光伏上网电价的补贴标准也一降再降;另一方面,补贴*使得行业注重规模扩张甚于技术提升,以量取胜的竞争格局令制造商的利润率被一再摊薄,光伏组件的出口单价由14年初的0.69美元/瓦降至18年6月的0.33美元/瓦。
补贴退坡加快,行业面临整合。18年5月,*等三部委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再降0.05元,并且不再安排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补贴退坡的加快使得光伏行业面临考验,产能过剩下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行业整合进程或将提速。
新能源车行业起步,补贴带动产销两旺。我国新能源车行业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目前产销量占比仍在5%以下,而我国对新能源车的补贴带动了产销量的快速增长。05-15年的十年间,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额超过全世界的一半,16年*补贴更是突破800亿元。由此带来新能源车产销量的增速远超汽车行业总体增速,16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量月平均增速超过60%,而汽车产量平均增速不足10%;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月平均增速超过90%,而乘用车销量平均增速仅在8%左右。
产能过剩苗头已现。补贴拉动下的新能源车行业已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15年-17年6月底,各类车企已经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000万辆,是《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设定目标的10倍,而这些项目大多将在2020年之前建成投产。
补贴适时退坡,标准逐渐提高。吸取了光伏行业的经验教训,新能源车补贴*提前做出了调整:一方面,在产能还未进入严重过剩期,补贴标准就开始逐年退坡,以防止企业产能进一步盲目扩张;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补贴所适用的技术标准也在稳步提高,补贴向性能指标更优的新能源车集中,以激励企业通过研发创新,不断提升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增强行业的内生发展动力。
光伏和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补贴的作用应当仅限于发展初期提供起始动能和技术创新激励,而行业发展最终必须摆脱补贴依赖,未被慎用的补贴*很容易使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
一句话素材:光伏和新能源车行业在补贴*的激励下,产销量的快速成长;但光伏行业的补贴未能随着产业壮大而适时调整,形成产能盲目扩张的恶果。而新能源车行业吸取了经验教训,补贴*提前做出了调整,以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同时,补贴向性能指标更优的新能源车集中,激励企业不断提升新能源车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