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0:3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5:18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1、统一设置课程
全市义务段学校须开设“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高中学段(职业学校)开展集中与个体访谈辅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专项教育,在地方课程中保证每学期小学生中年级不少于2课时、高年级不少于4课时,初、高中学段(职业学校)学生不少于8课时。
2、统一教学规范
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须做到“三有”,即有教学计划、有教学课时、有教学教案,并纳入学校考核。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列入学科教学评价范畴,定期组织研讨交流,创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鼓励学校创编校本教材。
3、统一组织活动
各地各校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设计学生喜爱的主题活动,如开展师生工作札记、优秀教案、手抄报、电脑小报、校园心理剧评比等。在校园网站开设“阳光心苑”栏目,组织师生撰写科普文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制定师资培养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扬州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各地各学校要有计划地充实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5、组织各级专业培训
为搭建更多的心理健康教学平台,让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各类学科教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今年,将继续与扬州大*合举办为期3个月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市级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同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引领教师钻研业务,聚焦课堂,提升执教能力。
6、发挥专家资源优势
鼓励学校采取“聘、请”的办法,吸纳有专业资质的社会人士担任学校兼职心理教师,缓解专业教师数量不够、专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根据师生需求,邀请专家进校园开展心理访谈互动活动,向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满足有心理困惑师生和家长的需求,带动教师专业成长。
7、完善市级指导中心
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职能,开展工作交流与研讨,对师生心理素质进行调研与分析,充分利用教育网站的辐射作用,丰富 “阳光心苑”、“在线咨询”等专栏,构建师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园地。
8、加强阳光心园建设
按照《扬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创建标准》、《扬州市学校心理访谈室评估标准》,继续在全市城乡中小学开展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学校、“阳光心苑”—学校心理访谈室的创建工作,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9. 营造浓烈教育氛围
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媒体、宣传橱窗、班级板报等,定期开辟“心苑”健康教育专栏,为师生营造健康的工作与学习氛围,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畅通师生互动渠道,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校园生活的所感、所悟、所思。
科*用研究成果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科研工作,让教育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独有的专业性、特殊性和规律性,掌握学生身心生长发育和成长规律,科*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要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访谈、学科融入等途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尤其要重视关心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5:18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第一,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五项原则。
1. 全面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
2. 客观性原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3. 动态性原则:由于教育客体的年龄、文化、生理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动态性原则。
4. 系统性原则: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一个体,不管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实际的表现怎样,他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与“集散地”。因而,对他们要从心理状态、过程、特点、意志、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5. 具体性原则:尽管学生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在具体的阶段、具体的时间,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还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确有成效地解决有关问题。
第二,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
1. 认清自我
学生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而且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出岔的年龄段,更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就会感到迷惘、烦恼、困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迷惘、烦恼、困惑,正确地看待荣与辱、是与非、得与失,正确地看待成长中的自己
2.保护自我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渐渐地就成了温室中娇嫩的小草,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社会是现实的,更是残酷的!他们那从不设防的心灵往往成为一触即破的易碎品。加上他们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学会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的理解、适应与包容,还得让他们学会协作、防范与保护,帮助他们为自己的心理增添一道防火墙。
3. 调适自我
仅仅做到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还是远远不够的,百分之百的安全是没有的。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尤其是一些他们不愿意听到、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将意志薄弱者彻底击垮。因而,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正确地面对挫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努力走出自己心中的牢笼,释放自我能量;让他们学会与命运抗争,坚信成功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4. 保健自我
要更好地保健自我,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合群,乐于与人交往。引导他们在交往中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开放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其次要以诚相待,学会宽容。没有以诚相待,没有宽容,就不会有和谐、良好、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就不会有温馨、融洽、亲密和人际关系。第三要待人随和,但不作无原则迁就。在与人友好交往中,无疑需要彼此适应,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比较随和的态度,但是,决不可作无原则迁就、附和;否则,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毫无独立性格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第四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会赞美别人,克服嫉妒心理。嫉妒是一个人自我软弱和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短视、一种自私,每个人要想拥有健康的心理的人都应摒弃它、排斥它、远离它。心理学原理又告诉我们:希望自己为人所关心,乃是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所以相互关心、赞美别人、克服嫉妒心理对增进友谊、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引导他们在众多的朋友中,学到好的品质,博采众家之长,培养自己的性格和意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5:19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一,要做好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衔接。
二,学校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这样可以确保师生能够安心。
三,通过师生家校的健康互动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开学之后,要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好久不见,大家在校园里再见面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不仅仅是学习,也可以包括居家学习,老师在线辅导,学生在线学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苦闷、孤独以及不适应等等,这样的一种师生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之间的互动,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同学跟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只能在网络上看到,通过文字的交流,视频的交流,但是开学之后可以在现实中看见,这样一种看见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沟通包括倾诉,也会起到积极的心理抚慰效果。家长和学生也要加强活动,包括家长要关心孩子复学以后心理、情绪、学习习惯方面的变化,多鼓励孩子们做出积极的变化,多倾听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苦恼。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健康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热心。
四、通过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恒心。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抗疫的具体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激发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二,加强教学管理。通过严格的管理,进一步固化、培养、恢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畅通家校沟通,学校要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在线学习期间家校之间良好的互动平台,加强沟通,鼓励家长、教育和帮助孩子服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15:20
建议1:
开展开学复课衔接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
对于入学后学生可能存在的适应不良问题,学校要提前预判,在教学安排上预留调整适应期,可提前发布开学后的教学计划安排和作息时间表,让学生早知情、早安心、早准备。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迎接开学的行动准备,通过准备返校物品、制定复学计划等方式提升对新学期的期待和信心。上好“复学第一课”,平稳度过开学第一周,通过开展疫情防控、生命安全、卫生健康等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居家学习生活期间学习体会和成长感悟。课堂教学可延续线上教学时的一些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在线学习到课堂的平稳过渡。对于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给予个别化指导和帮助,引导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建议2:
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学校在开学前后要及时进行师生身心健康状况摸底,根据师生的反馈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开学前通过在线调查和线上沟通,充分了解全体师生受疫情影响的情况。开学后通过师生自我报告、日常观察、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掌握困扰师生的具体压力来源和情绪行为问题。同时,要关注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可能存在长期性和隐蔽性,有些心理应激症状会延迟出现,国外疫情形势发展也可能给师生带来心理困扰,进行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时要注意定期、多次、全面掌握。
建议3:
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
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的心理困扰(如过度焦虑、紧张、恐惧、心情低落、挫败感、失眠少觉等)和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玩游戏等)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开展工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用游戏的方式表达,学会识别情绪并加以调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强人际交往,通过沟通表达情绪、情感,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采用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在疫情中出现的先进事迹,进行生命教育和生涯教育。
建议4:
针对心理困扰较大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心理辅导
关注和重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对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学业支持,开展有效心理辅导,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及时上报。特别关注在疫情前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追踪评估,结合以往辅导记录,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协助其维持心理健康水平。特别关注来自重点疫区或身边有亲人感染新冠病毒并对此感受到焦虑和压力的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积极改善其周边人际环境,减少可能的排斥和歧视。特别关注在疫情期间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