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伤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9:3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8:52
“伤心总在深情处”,只有在对人或者事物付出了深情,才会因失望而产生伤心。
心理学上用“情绪指数”来衡量人的情绪,其公式为:情绪指数 = 期望实现值 / 内心期望值。这一公式告诉我们,在期望实现值确定的情况下,内心期望值高,其情绪指数就低,个人就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绪;反之,情绪指数就高,人就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成功带来的满足感越微弱,失败带来的挫折感越强烈。
心理学家把人在面对挫折时的反应的敏感点称为“心理情结”或“心理按钮”。在感到不快、生气、愤怒、伤心时,一旦发觉心跳显著上升,提醒自己调整心理状态:深呼吸,从 10 数到 1 ,并马上离开现场,就可以避免不良情绪“泛滥成灾”。
情绪和情感是不同的,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才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对情绪的产生,心理学上目前常见的有三种解释:
情绪是对生理变化的知觉,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哭,所以悲伤;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害怕。
情绪是大脑皮层对丘脑的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并向上反馈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情绪体验,向下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使个体在生理上进入应激准备状态。简言之,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情绪是由环境、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反应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目前在心理咨询中用得非常广泛的,比如Ellis的ABC理论,就是强调了认知在情绪产生中的重要作用,并借改变认知来改变我们的情绪。
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比如有一天你在街上见到一个朋友,你向他打招呼,他并未回应你,你如果认为是他故意不理你,你会很生气,而如果你认为他是没见到你,你就不会这么生气,心情也很平静。
因此,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认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加扎尼加通过实验发现左脑和右脑能够独立行使职能的范围以及它们拥有相互分离的独一无二的能力。
左脑只执行左脑的事务,而右脑只服从右脑的思路。只是因为我们有脑梁,没有认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而已。
我们感觉到的情感、情绪都是经由大脑的各部分发生的各种活动组合而成的产物。大脑各个部分的活动要互相沟通,心理活动才会正常形成。如果大脑的各个部分出现阻塞,那么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内心想法都是无法认清的。
可能谁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无缘无故地感到难过;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事情,可是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或是兴奋;或是不明所以地犯下错误等等。这些可能都是因为脑部的某个部分有了该方面的意识,但是脑部的其余部分可能没有意识到的缘故。
隔一段时间给自己放个假,换一换环境,自然也换一换心境。不要忽略了多年自己建构的人际网络。与好友聚一聚,侃侃世界杯,谈谈轻松的话题,有时朋友们的有效的提醒,可以帮助自己纠正一些不合逻辑的想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一时的失去,反而是长久的获得。
- End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8:53
人人都希望更快乐一点
遇到不愉快的事,自然就不快乐了
比如大家赛跑争第一,自己能够得第一,谁知中途不小心滑了一跤,是不是会伤心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08:53
首先,这种情绪的表现形式,与引发对象是一种约定俗成,就如语言中的音义关系一样. 其实,这种引发关系与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在有的地方,这件事是难过的,但在另一个地方却可能不是.但有一些人类共有的. 第三,这种情绪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这种心理反应就成了表达个体情态的一种行为.当这种感觉固定下来时,被大家共认了他的含义,那么也就有了相对独立性.于时,在有些时候,处于情绪低潮时,或负面情绪累积的情况下,一些人就表现出悲观难过的感觉,他的直接理由很难说是什么,他的引发可能是一种环境或是个体内心的一种情势. 对于个体,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普遍,当然有的多有的少有的时间短有的时间长,但随着心理周期的逐步起伏和负面情绪的缓解这种情况同样会缓解或消除.但这个过程因人而宜,有长有短. 祝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