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2:3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2:08
1644年,明朝被农民军推翻,清朝继之入关,从而开辟了有清近三百年的“洪业”。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演绎了许多复杂的变故,最终清统治者以胜利者的姿态继承了明的江山。从历史发展的客观作用上讲,清朝之所以能够入关是因为明朝本身为满族统治者提供了若干契机。造成这些契机的根本就在于:明朝濒于灭亡的事实。因此,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明清嬗代的若干历史条件,从而进一步有利于我们认识17世纪中国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再者,由于许多史家总是将明清两朝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时期来看待,因此,对明史诸多方面的认识必然会有利于我们对清史的认识。基于此,本文欲对明朝灭亡的原因作浅要的分析。从*和经济的角度上讲,明朝的灭亡更多地被看作是中国传统王朝发展到后期的结果。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宦官专权、党社之争使得明朝的统治秩序混乱,最终导致了灭亡。许多学者还从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层面认识明朝的灭亡,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囤积居奇、占地夺田)而广大中下层人民所承受的赋役和税收却不断加重,结果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爆发。在论证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导致明朝灭亡时人们往往从正德、嘉靖的怠政、荒淫(很明显的一个事例是嘉靖皇帝在八年间未上过一次朝)讲到万历的敛财以及天启对朝政的荒废。在这些论证中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对国家灭亡的责任,而忽视了整个官僚集团腐化以及吏治混乱对国家灭亡所产生的影响。在论证宦官专权时,多数人认为宦官是造成明代后期*混乱的原因,因而把宦官集团对明朝灭亡的影响进行了各种分析。但事实上,在明代也有一些好太监,比如:冯铨、王安等,他们对士大夫的主张还是支持的。因此,在分析宦官专权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时是应该有针对性和具体所指的。从明初开始宦官便在明代*生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是明代的特殊性。党社之争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这是有目共识的。明末党社之间出于集团利益或政见上的差异而大肆争斗从而使统治集团的力量分散,影响和延误了*的正常运作。由于党争明朝对辽东的*多行不利,袁崇焕也因此被处死。也正由于党争从而使北京政权在面临南迁的选择时不能决断。所以党社之争的弊端以及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从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角度上讲,豪强地主阶级的势强与广大中下层平民所受赋役、剥削的加强可以用来解释农民起义的发生,但关键在于要有对比性,要将明末老百姓所承受的负担和此前的进行对比,从数字上说明明朝末年赋役和税收确实加重了;而不能以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作为唯一的标志,从而习惯性地认为明朝末年和任何传统王朝末期一样赋役十分沉重、剥削亦很严重,以至矛盾四起,最终爆发起义。事实上,在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应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最多的河南、安徽、陕西、四川等地,一方面*对老百姓征收的赋役和剥削加重了,而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等因素,从而使农民的生存竞争和压力增大,产生了许多无业流民,最终爆发起义。对此进行反正的实例便是:东南江浙地区为何长期以来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所以不能将明朝的灭亡归咎于赋役和剥削加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农民只有造反,在考虑这一因素时要看到地区间的差异性,即各地对赋税和剥削的承受力。以上所说的这些看法散见于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明朝的灭亡。但是,正如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与税收》一书中所指:“中国传统的历史学家总是愿意用道德来解释历史,这不是很奇怪的事情。当德才兼备之人掌握政权时,*的资金自然殷实充足。与此相反,*总是与领导者*相伴而生”,以上这些*经济角度的认识也似乎陷入了用道德解释历史的囹圄,他们过多地强调当权者所具有的德行和才智。因此,一些国外的学者试图从制度上来解释明朝灭亡。黄仁宇就指出明朝的灭亡是僵化和收敛的财政*所造成的。还有人认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恶果,即:皇权的高度集中及其脆弱性的矛盾、宦官专权、党社之争等等。总之,明朝的灭亡是早期历史因素发展的必然。除了以上这些分析外,也可以从官僚知识分子与国家的关系上来解释明朝的灭亡。由于明末统治者疏于朝政、宦官专权,因而使许多愿为国家尽忠的知识分子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人阶层对国家的信任。再加上党社之争愈演愈烈,从而使士人在维护正义和保全自身这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结果有识之士要么居庙堂之外,要么纷纷投靠后金。按照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的看法:清朝是依靠辽东武人和士人两股势力实现了混一中国的战争的。因此,明末官僚知识分子与王朝的离心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迅速崛起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虽然史学界对清朝入关的必然性尚持怀疑态度。但是女真人在关外的迅速崛起,使得明朝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辽东,从而忽视了内地的起义,而且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清朝在与明朝的不断争战中既消耗了明的国力,也加速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国外学者还指出,明朝的灭亡是与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商业衰退密切相关的。他们首先论证了从明朝前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密切相关性。而且指出,在17世纪的前三十年中,中国从世界贸易中获利甚厚,世界各地的白银经马六甲、马尼拉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而供应了中国东南地区商业经济的货币需求。但是在1620年到1660年间,欧洲发生了贸易危机,在加上世界范围内产银量的锐减,从而使输入中国的白银量减少,最终导致了东南地区商业经济的衰退,加剧了明朝经济的崩溃。这种认识能够解释明代后期江南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衰落,但不能说明全国都因普遍的商业危机而终至灭亡。当然在解释明朝灭亡的原因时,这种认识也是有其新意的。此外,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变迁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原因。17世纪中叶,中国与北半球许多国家一样经历了地质史上的一个寒冷期(见《剑桥明代中国史》P633引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动的初步研究》),伴随这个寒冷期所产生的是一系列旱灾、洪灾、蝗灾以及瘟疫。特别是在1637年—1644年间,全国范围内灾害频仍,鼠疫从山西开始传遍河南、河北、北京以及周边许多地区。这些因素使得明朝的人口大量减少、农业歉收。基于此,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曹树基通过分析各种数据资料提出明朝是灭亡于生态环境恶化的。所谓生态环境的恶化事实上正是由于地质史上的寒冷期所引起的。很显然,不能将明朝的灭亡统归咎于气候因素,但事实上17世纪气候变迁的影响是显见于明史中的。这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因素之一。总的说来,明朝的灭亡并非出于某一单一的因素,一方面,明代仍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环,因而其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建国初期社会结构的重构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以保持*集权下二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经历近三百年的发展,又迫切需要重新平衡社会结构和分配,所以明的灭亡是对此前传统王朝历史的重现;但另一方面又由于明代所具有的特殊时代性,因而使后人能够从另一些特殊的角度来分析明的灭亡。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2:08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局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1 02:09
明朝灭亡,东林党魏忠贤,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