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2:3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06:42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心理素质的各种成分可具体分为:
1、教师角色认知
教师角色认知是指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的认识。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清楚的角色认知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定位,恰当行事,做到与现实保持一致,达到良好的角色适应。
2、教师角色体验
教师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同伴教师的评价与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里一方面包括教师情绪的自觉能力,即教师对自己情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还包括教师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能力。
3、教师角色期待
教师角色期待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一是自我期待,个人对自己教师行为及其发展的期望;二是社会期待,是社会上他人对教师个体角色行为的看法、评价和期望。
4、教师自身品格
如果把教师看成学生的楷模,则更注重于对教师人品上的角色规范。譬如,深化师德建设,做诚信教师,这就要求教师道德高尚、诚实守信为人师表、公正善良、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等角色特征。
5、教师自我意识
教师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它与教师品格一样,并不是个别心理机能的体现,而是个体心理活动综合机能的表现。同时,自我意识还是教师人格形成的基础,它蕴涵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构成了教师心理素质表现形式的主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06:43
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国家及时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措施.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简称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是对广大公民的一种教育.对于小学而言,素质教育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二全一活”,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义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和谐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则是着眼长远,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考虑,它强调诸方面和谐、协调地全面发展,它关注个性的张场.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师们来说,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压力.
一、素质教育给教师的压力
(一)社会变革中的现实“压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除了要面对诸如家庭结构、学生群体等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上的新问题,还要应对经济改革带来的更高要求.
经济的开放使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蜂拥而至”.“现代化教育媒体”作为改革的“宠儿”迅速占领传统的学校教育阵地,一时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为实施素质教育,教师也就成为必须掌握前沿“技术”的生力军,他们为信息、为网络忙得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心头又多了一块“病”.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而这又必须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就在情理之中.这样一来,无论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都必须对自己的学历提升而努力奋斗.“学无止境”对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
(二)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压力.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性格,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一分子.如果理想的教育过程或教育结果、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成长结果基本上一致,教师就会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但是,学生不是机器,他是有独立人格的现实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的共性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教育的个性差异,这是教师面对学生的现实压力.事实上,学生并不像教师期望的那样在“控制”中成长.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科研究与教育,则无法适应充满个性的学生在成长中的各种要求.而来自社会、家长的期望“压力”,又使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发展差异之间的距离无法缩小,在“互动”过程中加大了负担感.
(三)传统观念中的形象“压力”.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里,“敬业”与“奉献”等价值观念在长期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形象期待,同时也成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及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这种观念无形之中忽视了教师职业的社会性的一面,使教师职业缺少生活性和主体性,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的要求.
一个新世纪的教师,要在激烈的社会变革和社会需求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具有很高的素质,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外,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外来“压力”的排解,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那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有何要求呢?
(一) 教师有要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爱事业、爱学科、爱学生.
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是教师的重要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而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的教总是植根于对学生的爱.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尽心竭力地教学生,才能科学地教学生.爱生爱才是新型师爱的集中体现,这种新型的师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真爱,不能假爱;要公正,不能偏爱;要宽严适度,不能溺爱;要情理交融,不能感情用事.教师对学生的爱,目的在于教学生会爱,学生不仅能享受爱,懂得爱、体验爱,而且能自爱爱人,升华为奉献爱,这种新型的师爱,不是母爱,胜似母爱,高于母爱,贵于母爱,是产生“亲师信道”教学效应的心理基础.
(二) 教师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美感是人们在欣赏自然景物、文学艺术和社会现实事物是所体验到的崇高、壮丽、优美等产生的情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表现出的审美情感,对学生美感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合格的教师应有强烈的美感,教师强烈的美感主要表现在:①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对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环境、美的仪容的自信和追求之情;②教师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浓厚的兴趣;③教师对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持积极的态度;④教师既有对自己人格美的执着追求,又有对他人人格美的赞赏、钦佩之情.
(三) 教师要有浓厚的职业兴趣—求精、求广、求新.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是积极地创造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1、教师的中心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兴趣,对所教学科和教学方法探究的兴趣是教师的中心职业兴趣,这种兴趣,不仅能驱使教师去接近和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自觉寻求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能促使教师积极地钻研业务,认真地、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兴趣,常常会引起学生相应的学习兴趣.如陈景润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就源于他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的兴趣.
2、教师应有多方面的兴趣
教师的兴趣不应仅限于所教学科,教育经验表明,许多优秀教师都有着广泛的求知兴趣,尤其是当今的信息社会、教理科的教师也应懂点文史知识.缺乏文史知识的理科教师往往语言不生动、不丰富、甚至词不达意,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科教师也应该学点自然科学知识,因为,要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对自然科学有一定兴趣.广阔的求知兴趣既是教师兴趣的特征之一,又是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保证.
3、教师应乐意参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教师不但应积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还就主动关心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和学生共同活动、共同体验中,建立自然并富有情感的关系,寻求教育学生的新方法,调整工作的新思路,师生的兴趣也可以得到相互补充,协调一致.
(四)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适时、适材、适用
教育的效果并非全完决定于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它还以学生的“心理背景”与“知识基础”为转换,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是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活动必须因材施教,视“材”为“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必须考虑不同的“材”.
因材施教是指依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经验和个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学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通过对学生课堂内外和日常生活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可以在掌握学生各自细微的外部行为表现上,调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状况,把握学生认知、情绪、意志及个性方面的特点.②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把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教育措施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不能“迁就”或“迎合”学生.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可望且通过努力又可及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③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施之以教.④帮助学生设计今后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兴趣,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五)教师要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敢想、敢干、敢闯.
富有创造是现代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传道、授业、解惑”对表现出来的敢想、敢干、敢闯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把握都有新颖独特之处,具体地说,表现出如下特征:(1)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倾向于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不断的往复交替的动态开放系统,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学对象,处理教学问题,激发和爱护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倡对教学过程的自觉*,(2)教学设计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现代教学强调教师要进行灵活、多样化、独创性的教学设计,提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自主增删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根据目标达成情况和学生心理接受能力随时调整教学过程.(3)教学信息传输的经济、迅捷性.从信息论观点看,教学是信息传输的过程,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经济,快速地将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这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信息,不断探索既简明迅捷又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信息传递方式,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将计划传输的教学信息准确有效的地传递给学生.(4)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5)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人们无论以哪种方式想出新异办法解决问题,都是以一定知识为基础的,但并不是一个人有丰富的知识就具备创造能力.从知识到能力有个转化条件,这个转化条件最主要的是实践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选择课内外结合的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6)不失时机地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变化多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捕捉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保证教学过程不受或少受无关变量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就会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富有创造性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人格特征之一.
总之,教师就应不断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