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9:3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5:09
所谓“子午相” ,实际上讲的是舞姿的对立统一中那个对立的方面(以方位论 ,子是北 ,午是南 ;以时间论 ,子是深夜 ,午是正午)。也就是说,在舞姿造形中,学生的面部和身体要构成一定的角度 ,即互相交错,形成一种对立,这种头与身体的矛盾对立,就是所谓的“子午相”。
子午相体现在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眼随头转,眼的转动,不离三线——左乳、右乳和胸口,否则,观众只能看到半边脸,姿势既不好看,身段也不好使,所以才有这“不离三条线”的*。
一个云手,身体不动,就嫌僵得慌,要动得好看,就得像风吹树动一样,随着云手的开合,上身很自然地顺势扭转几下,这样看上去就活泛多了。
中国古典舞的体态讲究“两轴、三面”的子午线,即颈和腰这两轴,头、胸、腰这三个面不在一个运动平面上,而互相错位,形成不同角度配合的造型美,
如一直被人们认为古典舞典型的最基本的站式“丁”字步,其区别于生活人体形态的关键地方就在于“子午式”,左脚在前丁字步,头脚尖对8点,身体朝2点,身体的方位和头部方向配合成一种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具有特定古典韵味的造型。
扩展资料
中国的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
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中国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中国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
中国舞蹈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复现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形成了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谐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典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5:10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旋转、特技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的,中国古典舞形态的静态结构特征以盖叫天先生关于“子午相”的表述较为典型。他说“子午相是戏曲表演身段的一种方法”,他常常强调戏曲舞蹈最基本的动作是一戳一站,他说:“一戳一站是基础的基础,因为舞台上的一站和生活中的一站不完全一样,其中有功夫,这功夫就是子午相,就是身子一站要有阴有阳。要是像平常人那么一站,这在生活中可能是美的,但搁在台上,除非正好合乎剧中人物的需要,就不美了。因为上下身一根棍,没有阴阳,成了傻相,板相,哪会美呢?子午相就不同了,上下身左右叉开点,形成阴阳,这就不是一根棍,而是上半身向阳(向阴)一点,下半身向阴(向阳)一点,因为一半要向着这边,一半要向着那边,这就有了对抗,但又要合成一个整身,这又有了成长,从对抗中成长起来,这样尽管还是静静的一站,却是静中有动,以动显静,因而不是傻相,板相,而是活法相,英雄相。”所以老先生传下来的子午相,其中有很深的学问,是基础的基础,演员站好了子午相,有了这个基础,往后从站到动,动、走、跑、跳、闪展腾挪,上下翻飞,都保持这个子午相的品局,那就甭管怎样动,都会动得活法,动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