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可以提供“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9:1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01:07
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内容
永乐帝朱棣陵墓-长陵,神路中石碑亭里的圣德碑,正反两面的碑文内容,分别是朱高炽撰写和清帝戟隆撰写
和天安门前的华表一样大小。亭内树一大石碑,高约三丈余,是为明成祖立的,题名"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三千余字,为仁宗朱高炽撰制。碑的背面有清代乾隆皇帝"哀明陵三十韵"诗,两侧还刻有乾隆、嘉庆时修复明陵所花费用等内容
【南京日报报道】最近,南京四方城“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因为传闻驮碑的龟趺“流泪”而成为市民们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都以南京最大的一块明代碑刻进行介绍。但是昨日,地质专家项长兴老先生却告诉记者,其实紫金山北侧的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墓前的神道碑,比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还要高,因此说四方城之碑是南京最大的功德碑是不准确的。
徐达作为朱元璋的臣子,其神道碑比明太祖朱元璋的还高,岂不有违君臣礼制,背负大逆不道的罪名?为了解开这个谜,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明太祖朱元璋“御制”巨碑
出太平门一路北行约半小时,但见路左丰碑高耸,碑前石牌坊上书“大明中山王神道”,徐达墓到了。整个墓区的文物保护得相当完好。称颂徐达功劳的神道碑立在最前,下有龟趺,上有雕龙碑额,碑身上刻着洋洋数千言。碑后的神道两侧,排列着石马和马夫、石羊、石虎、武将和文臣各一对,末尾有丘隆然,徐达夫妇就合葬于此。
记者逡巡良久,徐达墓的封土无论面积和高度都无法和明孝陵相比,陵前的石像数量不但较明孝陵石像少得多,而且每件的个头也都要小许多。唯独最前面的这块神道碑,通高8.95米,规制极为宏伟。
查《明史》,大明洪武五年曾明文规定,功臣殁后封王者,陵前设“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其数量种类和徐达墓前的这些石像完全吻合。但记载同时还规定陵前神道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明尺较今天为小,即便按今天的尺寸计算,中山王徐达死后立碑,碑身高只可3 米、宽1.2米。但实际上这块神道碑,碑身高5.8米、宽1.9米,显然超过了大明朝廷的规定。
为何徐达墓一切规制都符合要求,唯独这块神道碑却大大超过标准呢?《明史》上记载,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徽州凤阳的老乡,22岁开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显赫,名列功臣第一。大明洪武十八年,54岁的徐达患病而亡,朱元璋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赐葬钟山之阴。史书上还说,其他功臣死后,都由“翰林官制文,立神道碑”,唯独徐达墓前的这块神道碑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既然是皇帝御制的神道碑,其规模当然要超过普通功臣的神道碑。
碑高盖主难解释
因为是皇帝御制,所以比普通神道碑大,实在情理之中,可是这个8.95米的高度比四方城明太祖朱元璋神功圣德碑要高出近20厘米。如果去除底下龟趺和上面的碑额,单比碑身,那更要超过四方城之碑整整1米!这就令记者百思不得其解了。
对此,项老的解释是,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原碑在建成不久就裂损了,现在的这块碑是20年后明成祖朱棣的孙子、大明宣宗皇帝朱瞻基重立的,其大小已经和原碑不一样了。
随后,记者又向南大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先生请教。贺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这块神功圣德碑的年代,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法就是项老所说大明宣德年间重建的。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是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落成的原碑。当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立碑时,在阳山开了一块大碑(今阳山碑材),但是由于此碑过于巨大,无法搬运,无奈之下只得另寻石材立此一碑。
贺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四方城碑高度略逊于徐达碑,但它的宽度和厚度却略大于后者,因此准确的说法应是,四方城碑是南京明碑中体量最大的。 “不过,不管是当时无奈选择还是20年后重建,皇帝的神功圣德碑高度低于功臣的神道碑总是说不通的。”贺先生说,“这的确是个谜。”
碑上标点也是谜
其实,徐达墓前神道碑的谜团不只是这个。记者仔细阅读碑文,只见碑文中但凡断句之处皆刻有小圆圈一个,或在最后一个字的正下方,或在其右侧,大小如同句号一般。正是有了这些句号,通篇碑文读起来分外顺畅。
众所周知,用标点的习惯,是在白话文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徐达碑立于500年前的明朝,而碑文标有句读,实属仅见,可算是古碑中的奇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5 01:07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 ,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是颂当其人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体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