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8: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18:07
近期几个大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理财子公司的诞生进入倒计时。但是理财子公司对很多中小银行而言,仍是空中楼阁,并不是那么现实。这段时间我拜访了不少中小银行,能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困惑。当然,现在整个金融行业都处于困惑和焦虑之中。金融行业特别是资管业正在经历一场供给端的改革,每一个人都需做好准备。
第一,对中小银行而言,理财子公司并不是那么现实:
姑且不谈设立理财子公司所需要的条件对中小银行而言较为严格,开办成本也不低,审批排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等等困难。理财子公司的核心是投研团队,是净值产品管理能力,是清算能力等等,这些中小银行都暂时不具备。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讲,净值型产品的受众就很有限,看看公募基金的产品结构就一目了然。未来的资管行业蛋糕就那么大,你多了,其他的机构就少了。净值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产品的业绩,和渠道没有太多的关系,这也决定了本质上而言,大机构和中小银行其实起点是一样的。但目前看起来,大银行有平台,有薪酬机制,有体系,有系统,这也导致了未来的资管规模一定是慢慢的朝着头部的机构去集中。中小银行在这个环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然,不仅仅是资管,金融市场部也有自己的困惑。早几年,金融市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现在监管强化后,业务逐渐回归本源,就是债券投资。但是部门的人员配备,投研体系,风险控制,都面临一些困难。
第二,出路在哪里?积极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
如果未来的金融监管的目标是朝着净值化产品发展,那么金融市场业务和资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投研能力,风控能力。如果说中小银行在渠道,平台等方面和大银行有先天的差距,你再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那么投研能力,风控能力上,中小银行是可以通过努力来缩小差距的。
(1)投研能力,风控能力不是一定要在北上广深才能做的好。债券市场投资面对的是公开信息,在信息这么发达的时代,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对应同一时间公布的宏观数据,大家的起点是一样的。
债券入门门槛也不高,不是说一定要名校毕业, 财经 类专业才行。很多学数学,物理甚至是生物的也能做的很好。
其实做个债券投资,也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知识。宏观和微观数据的分析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加减乘除的能力,足够了。
(2)成长的路径看,大银行头寸多,可以通过实盘去练手,交易员成长的较快。中小银行头寸少,也经不起折腾,但是交易员的成长可以通过模拟盘去练手。而且大银行岗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专业但是聚焦;中小银行的人一专多能,一人挑几个担子,从成长看,也并不是坏事。所以,这是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决定的,并不必然决定中小银行就不能培养出很好的交易员。
实际上,债券市场发展到今天,很多开展债券业务较早的中小银行,涌现出很多特别优秀的投资经理,这些机构也有很好的债券投研的体系,在市场上有自己的声誉。当然,更多的中小银行,确实面临人员不够,体系不全,领导不太了解债券业务也就不是很支持等困难。
第三,加强外部合作和交流,利用外部机构帮助建立投研体系。
我一直认为,资管新规之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会从以前简单的监管套利到更深层次的合作。银行缺投研,我们有投研。所以我一直比较推崇投顾业务。毕竟投顾业务中,资金没有出来,不管投资效果如何,至少不会出现道德风险。实际上从我们做投顾业务的经验看,我觉得下面几点比较重要:
(1)投顾的核心是研究。银行缺的是研究的体系,投顾的核心是研究。如果只是投顾给银行下单,银行交易员去执行,那和委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样银行的投资人员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投顾的本质是研究,是交流,是服务。
(2)投顾要讲求“门当户对”。既然投顾是一个综合的服务,“门当户对”就很重要。投顾到底倾注了多少人,多少时间来服务银行,这和银行本身对投顾的贡献度也是有关系的。可能3-5亿的投顾规模对我们这种小券商是很重要的,但是对大机构而言贡献度并不高,大机构恐怕很难做到尽心竭力。
(3)投顾的业务是有生命周期的。一开始,投顾账户肯定是投顾做,银行看和学,第二步应该是投顾和银行共同管理,第三步是银行管,投顾看。到这个时候,投顾业务也就结束了。如果一个投顾业务一直存续,说明银行还是没学到东西,投顾的作用还是没发挥出来。
当然,投顾业务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这里不多说。综合而言,虽然中小银行面临很多的困惑和压力,但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可以和大机构竞争的点就是从现在开始,加强内部的团队培养,构建自己的投资交易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依靠外部机构的帮助,会更快的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