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饮食习俗是什么 重阳节吃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7 12: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14:18
【重阳节饮食习俗】
饮酒。主要是饮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古人常将其插于头上,或者作为配饰戴在身上,也将其制成“茱萸酒”饮用。汉《淮南万毕术》记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中,饮此水者,无瘟病。”可见,古人认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
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饮之风兴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此风更盛。茱萸酒的饮法有二:一是将茱萸泡入酒中,加少许盐;二是用酒服茱萸子。唐末五代《提要录》:“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碎末泡酒),洒门户间避邪。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说:“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恶。”嘉靖安徽《石埭县志》:“饮茱萸酒,云避不祥。”到了明代,饮茱萸酒南方更甚于北方。避不祥、避山岚、避毒、避邪气,是人们饮茱萸酒的主要目的。
因之,茱萸又有“辟邪翁”之称。菊花,在重阳节,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饮酒之用。《西京杂记》不仅指明重阳饮菊花酒,令长寿;还介绍了制菊花酒的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此后,历代诗歌、笔记,均有对重阳饮菊花酒的记载,其主要功能是“延年益寿”。所以,菊花又有”延寿客“之称。
食“重阳花糕”。最早记载重阳美食的是《西京杂记》,书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杨雄《法言·卷一三》解释曰:“饵,谓之糕;或谓之粢。”可见,饵、糕是同物异名。关于“饵”的材料,晋干宝认为是:“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即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饰以枣豆。这就是最早的“重阳花糕”。此后,历代沿袭,同中有异。
隋唐时代,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唐代九月九日食“麻葛糕”、“五彩糕”。唐代时,九月九日朝廷还设宴招待百官,“糕”与“高”同音,寓意“步步升高”。所以,唐代以后,重阳食花糕,具有了吉祥的意义。宋代,食“糕”之俗,益盛。《岁时杂记》记载:“二社、重阳尚食糕,而重阳为盛。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粟,亦有用肉者,有面糕、黄米糕,或为花糕。”可知,糕的原料有用小麦粉制的面糕和用黄米面制的黄米糕两类,糕中可以加入枣、粟、肉等。
品种增多了,内容丰富了。宋代食糕,还出了不少的花样。例如,面糕,一般以糖面蒸成,上以猪羊肉、鸭子肉为丝簇饤,插上小彩旗,谓之“重阳糕”。又据《岁时杂记》记载:糕上置小鹿子数枚,号曰食“禄糕”。以“鹿”谐音“禄”,取吉祥之意。明清时代,食糕之俗仍盛,但南北有异。北方,多“用枣蒸面糕,谓之花糕”;“花糕”的名称十分流行。南方,多“以粉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扬州人还将糖、肉、秫面杂糅在一起,蒸之为糕等等,不一而足。
时至今日,北方重阳之日,仍以黄米面蒸糕,缀之红枣,亦是取其“步步登高”之寓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15:36
饮酒。主要是饮茱萸酒和菊花酒。
茱萸,是重阳节的标志,古人常将其插于头上,或者作为配饰戴在身上,也将其制成“茱萸酒”饮用。汉《淮南万毕术》记载:“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中,饮此水者,无瘟病。”可见,古人认为,茱萸具有去瘟病的功能。
所以,自唐代始,以茱萸泛酒而饮之风兴起,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此风更盛。
茱萸酒的饮法有二:一是将茱萸泡入酒中,加少许盐;二是用酒服茱萸子。唐末五代《提要录》:“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碎末泡酒),洒门户间避邪。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说:“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避恶。”
嘉靖安徽《石埭县志》:“饮茱萸酒,云避不祥。”到了明代,饮茱萸酒南方更甚于北方。避不祥、避山岚、避毒、避邪气,是人们饮茱萸酒的主要目的。
食“重阳花糕”。最早记载重阳美食的是《西京杂记》,书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杨雄《法言·卷一三》解释曰:“饵,谓之糕;或谓之粢。”可见,饵、糕是同物异名。
关于“饵”的材料,晋干宝认为是:“豆末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即以豆米制糕,再在豆米糕上饰以枣豆。这就是最早的“重阳花糕”。此后,历代沿袭,同中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