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2:03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3:32
惊蛰读“jīng zhé”。古时候叫“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天上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时节天气转暖,但是惊蛰时节的昼夜温差很大,而且惊蛰前后,多发“倒春寒”的现象,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暴露在外的肢体很容易引发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4:50
拼音:jīng zhé
解释: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在3月5、6或7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始响,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万物开始复苏,唤醒了春天的梦,迎来了繁花似锦。此时,正是阳光正好、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温风如酒的醉人时节。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时节,春耕之后,要挑选每一个代表希望的作物种子。
认真播种,用心对待,在四季的风雨里艳阳下,茁壮成长,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告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人类的辛勤劳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6:25
惊蛰:[jīng zhé] 。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起,万物长”,惊蛰时节便是绝佳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落,雨水激增,农家无闲。堪称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冷,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了西北、西北地区仍然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经升到0℃超过,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作为3—6℃,江南地区为8℃超过,因而西南与华南也达10—15℃,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8:16
1、惊蛰 [ jīng zhé ]
释义:节气名。在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冬眠动物将四出活动。渐有春雷。
2、详细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3、24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0:24
惊蛰这两个字怎么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2:49
惊蛰 [ jīng zhé ]节气名。在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冬眠动物将四出活动。渐有春雷。
惊蛰古时候叫“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01:30
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