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4 11:12
共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2:42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其由来如下:
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被人陷害而*国外,生计难寻。饿的晕倒在路上,此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可此时,以前舍命救他的介子推却早已病死,为了纪念他,晋文公将他死去的日子定为清明节,并流传至今。
扩展资料:
清明节主要有以下活动:
1、踏青
踏青又*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远在先秦时已形成。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3、扫墓
清明节悼念活动,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我们在现实中也是每逢清明回来上坟扫墓,为了纪念逝去的长辈,并对后代以保佑。
参考资料:中国网: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4:00
清明节不是为了纪念谁,而是为了悼念先祖,怀念先人。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春风拂煦清明节,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扩展资料: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春龙节(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纪念日一般是指某个国家为了纪念重大事件、伟人、先烈等特定的节日,常会开展相关活动。或者是朋友、夫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之间所发生重要事情的日子,通常会将此作为彼此之间的需要纪念的日子,同时也是彼此之间关系维系的关键日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5:34
为了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日子,扫墓祭祖习俗至今在岭南一带仍盛行。清明节的起源与信仰、祭祀、历法以及划分出的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礼俗主题。
扩展资料: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而*国外,*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据考,清明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据传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习俗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俗丰富,但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清明祭祖习俗至今仍盛行于岭南一带。踏青也*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7:26
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而*国外,*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扩展资料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这实在是对介子推之毁誉啊!以后人的价值观将其行为定义为迂腐愚昧是错误的,即使在今天忠于国家也是应当提倡的。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黄庭坚《清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食国”,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
参考资料介子推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9:34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扩展资料:
距离清明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已经过去9年。对于我们来说,清明节并非只是日历表上简单的放假安排,而是承载了厚重文化意味的传统节日。
“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每年在这个时候结伴扫墓、祭拜先人、寄托哀思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让即使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心生思念、心怀故人。
斗转星移,清明渐渐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浓厚的文化符号之外,也有了指导农耕的现实意义。“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
甚至,在去年12月底,“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又添了一抹文化色彩。
时至今日,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清明节似乎已经简单地等同于“烧纸钱、放鞭炮”的仪式,让昔日充满文化气息的节日多了些烟火味。不只如此,网上祭奠、直播扫墓等迎合市场需求的墓祭方式,也频频引起争议。
实际上,清明节的本意在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催生新的社会风尚,才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之举。移风易俗,不仅意味着要用鲜花果品替代纸钱鞭炮,也要增加一些文化韵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不断涌现的祭扫形式,用更加虔诚的态度表达真挚的追思情感,才能窥探到清明节的全貌。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其实,不管清明节的形式如何衍化,无论社会文明如何变迁,这种内生于文化底蕴中的感情追忆始终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清明之际,驻足坟茔间,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文化韵味,勾连起现世与往世的情感对话,或许会让这个清明节过得更有意义。
参考资料:人民网---人民网评: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文化韵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21:58
纪念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而*国外,*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文中记述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00:40
一、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二、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三、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扩展资料:
一、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二、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三、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
四、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
五、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参考资料:
清明节---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03:38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因介子推书写的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1935年中华**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 [12] 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至4月7日。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当今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踏青也*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06:52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臣子介子推。
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扩展资料: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0:24
传言清明节与纪念介子推有关,但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气,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所以二者并没有关系。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郊外踏青时举行“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扩展资料: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参考资料: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4:12
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重耳为逃避*而*国外,*途中,随臣介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晋文公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为了*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烧死了介子推和其母亲,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就是清明节。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
清明时节大地呈春之际,郊外踏青是古人们的节气主题;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郊外踏青的同时亦将扫墓祭祖作为清明的礼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18:16
清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并不是要纪念谁。《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扩展资料: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亦吸收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春秋时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5 22:38
为了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2、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参考资料:清明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3:16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6 08:10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而*国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出介子推。 火熄后,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晋文公昭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1935年中华**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