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1:0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2:35
3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其实,在汉朝以前,惊蛰被称为“启蛰”。汉朝时期编撰的礼制著作《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就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可是,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叫刘启,为了避讳,人们将“启蛰”改成了“惊蛰”。到了唐朝,已经没有必要再避讳,朝廷打算将“惊蛰”改回“启蛰”,可由于民间早已习惯了“惊蛰”的说法,便不作更改,延续下去,直到今天。
不过,日本学习唐朝历法时,使用的是“启蛰”,现在日本历法还保留着“启蛰”和“惊蛰”两种说法。
惊蛰这个节气是怎么产生的?
在中国,当我们过了立春、雨水两个节气之后,就迎来了3月。3月,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受气候的影响,雨水逐渐增多,出现了阵阵春雷。与此同时,藏在地下过冬的蛇虫鼠蚁等动物昆虫,也开始钻出地面,四处活动。
古人以为,这些蛇虫鼠蚁是听到春雷的声音,才闻声而动,即“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因此命名为惊蛰。
其实,蛇虫鼠蚁等听不到春雷的声音。他们出来活动,是气候变化和生活习性使然。
“春雷响,万物长。”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惊蛰到了,意味着耕种的季节到了。每到这一天,大江南北的农人逐渐忙碌起来,播种的播种,耕田的耕田,施肥的施肥。
为了提醒农人勤劳耕作,老祖先们发明了许多谚语流传下来。什么“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啊,“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啊,“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啊,“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啊,“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啊……不一而足。
虽然在惊蛰这天,北方并不会下雨打雷,只有南方一带才能有春雷,但为什么谚语说“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这是因为,冬天很少下雨,以晴天居多,这就使得大地缺少水分的滋润。到了春天,大地迫切需要春雨的滋润,所谓“春雨贵如油”是也。尤其是小麦,正值春播期间。适当下雨,可以帮助麦苗吸收水份,这样子长出来的麦子粒粒饱满,肯定堆得像一个个小土堆一样。
古人是不是很有智慧呢?
当然,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农业生产只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是人们对气候最高的要求。现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越来越有科技含量。在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的帮助下,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越来越小。所以,惊蛰这天下不下雨,打不打雷,都不是很重要了。
中国是一个很讲究“吃”的过度。逢年过节都要一饱口腹之欲。惊蛰也不例外。
在南方部分省份,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我们知道,一般的节气里大家忌讳吃梨,避免不好的意头。可在惊蛰这天吃梨,意味着与害虫和疾病分离,蕴藏着相当美好的寓意呢。
最后,送一首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忆秦娥》给大家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3:53
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15:27
俗话说,“惊蛰过,百虫苏”。这时节是农耕的重要时刻,农耕最头疼的就是虫害问题,所以,在惊蛰这天吃梨,主要因为它的寓意“离”,人们希望借此免除虫灾虫害,期待有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