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6 21:5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6 23:19
知州、知府、知县,三者都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重要官职,要分清三者之间的区别,需要先了解他们大概的一个发展情况。
知府
“知府”这一地方职官名的设立与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有关。
秦朝统一天下后,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西汉时期沿袭前制,但在地方增设了“刺使”一职用以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至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发生了新的变化,刺使被改为“州牧”,郡、县二级制演变成了州、郡、县*制。
唐朝时期,“知府”出现,但在当时并不是正式的官职,只是由其他官职兼任而已,如“知府事”、“权知府事”。
到了宋朝,“知府事”成为了府的地方长官,但知府事还会兼领其它官职。
至明朝,《明史》中记载:“洪武六年,分天下府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秩从三品;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十万石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知府”才成为了正式的官职。
知州
知州。知,即管理;州,即州的政务。全称为“权知某军州事”, 它是“州”的长官,在宋朝被正式确立为管制。
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以后,认清了唐末五代的祸源是潘镇节度使权力过大,使得*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小,因此,他规定节度使不得干预所在州以外的事务,让各州的刺使直接接受*的召令,并直接向*汇报。
再后来,他直接派遣文臣接替刺使管理所在州的政务。“知州”一职便由此确立。
知县
知县一词起源于唐朝,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
宋朝时期,朝廷派遣朝官担任县的长官,管理该县的民政事务,即“知县事”,简称“知县”。
至明清时期,知县才成为一县的正式长官。
知府、知州、知县有何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知府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一种地方官职名称,在有些朝代被称为“太守”,它掌管着一府的政令,其主要职责为:管理属县、传达*的政令、审决案件、治理百姓、征收赋税、考核下级官吏等。可以说是职权十分广泛。在清朝时期,知府的品级为从四品,其俸禄为105两,其职位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兼*。
知州作为各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明清时期成为了固定的管制,当时的州分为两级: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隶属“省”,其知州与知府的地位基本平行,而散州的知州地位则不如知府高,但大于知县。知州在当时的品级为从五品,月俸禄为十石,相当于现在非地级市的**。
知县除了管理该县的行政、处理一县的大小事务以外,有的还可以管理军事,知县一般配有“县丞”与“主簙”,它的品级为七品,职位则相当于现在的*兼县委*。
这样看来,知府、知州、知县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的品级和权力,即:知府>知州>知县。知府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兼*,知州相当于非地级市的**兼*,知县则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00:37
相当于现在的**,**,县委*。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02:12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省、地区、县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在明朝称为“布正使司”、“知府”、“知州”、“知县”。知县是一个县的行政长官。知府,与现在的地区行政公署专员相似。通常的知州,是一个大县,可以管辖几个知县。巡抚是一个比较大的地区行政长官,可以管很多个知府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