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汤圆.年糕的来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2 19: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2 20:41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
因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与交谐音,“子”为“子时”,“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宁波人爱吃年糕,多少年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舂米做年糕。习俗之中,年糕与过"年"有关,还蕴含着"年年高"的吉祥之意。到处都产年糕,数慈城年糕最有名,外观洁白细腻,口感柔滑,糯而不粘,嚼之爽利,富有弹性,浸煮不化。慈城年糕的始作俑者,你猜是谁?说来难信,还是战国名将伍子胥呢!
相传战国时期,伍子胥曾在慈城打过仗。一代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名将,此时此地,已是"廉颇老矣"。吴越两国交战,吴王夫差被"美人计"西施迷惑得浑浑噩噩,常年不思进取,越王勾践却十年卧薪尝胆,再起东山,已成咄咄*人之这年头,越兵兵悍将强,屯兵围地攻城掠池,吴国的城池一个个沦丧越国,眼看慈城也已岌岌可危,兵临城下,朝不保夕了。 危难之际,偏偏伍子胥不行啦,他卧在床上,看来挨不过几天了,部将忧心忡忡,每天服侍床前,面面相觑,时而长吁短叹。伍子胥心里明白,部将半是为自己行将就木而伤感,半是为眼下的局势所忧虑。看看时机已到,就招手示意,部将会意,轻轻凑近身来。伍子胥环顾围集身边的部将,断断续续地说:"国家危难,城防危急,老夫不能与汝等共患难,实在死不瞑目!"部将抽抽泣泣,咽咽呜呜,宽慰将军道:"将军英武,不可妄自失了锐气,不日定能重披铠甲,率领我等保城护国?伍子胥轻轻摇头,脸上现出一丝苦笑,与部将摩掌执手,拟作最后告别,末了又交代几句:"日后如遇国家有难,城防危急,部卒断粮,百姓饥饿,可到城墙之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粮食。"原来,当年伍子胥驻守慈城,就在督造城墙时,曾征集了大批糯米,发动全城军民,浸水磨粉,又蒸又舂,热火朝天忙碌了几个月,制作了无数块"城砖"。军民们谁也不解其意,议论纷纷,猜猜测测,就是搞不清伍将军葫芦里买的什么药,人们虽然犯疑,只服于将军威严,也无人细究,照着做就是了。造城墙时"城砖"用于何处,兵卒也不甚明了,时隔两年且又人事多变,此事早已淡忘不得而知。伍子胥把耍事作了交代,自感别无牵挂,只是声声叹息吴王夫差昏庸,沉缅酒色,不思进取,葬送锦绣河山。部将深知伍将军一生忠烈,至此真所谓"人至将死,其言也善"一齐陪着垂泪。不几日,伍子胥就咽了气。驻城将士不敢张扬,忍着悲痛悄悄料理了将军后事,惟恐走漏风声,招来兵戎之祸。但是,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天不如人愿,伍子胥丧殁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势头正猛的越军得知消息,认为攻城时机到了,早先慑于伍将军的威名,暂且避其锋芒,拿薄弱之处先下手,现在不攻,更待何时?就此点兵点将,派出数万大军,兵分几路直向慈城扑来。大军到处,布城调防,马蹄得得,兵车隆隆,训练有素的数万越军,一夜之间,就把个慈城团团包围啦!守城军民夜里听得城外马嘶人喊,沸沸扬扬闹了个通宵,必是越军前来攻城,等到拂晓天明,登城观望,慈城早被围得铁桶似的,水泄不通。晌午时分,越军一鼓作气,摆开阵势,领队的将军横刀立马,跃跃欲试,上前喊阵挑战。守城将士悲愤填膺,岂容越军目中无人,如此张狂?一声炮响,城门洞开杀出一彪人马,中间一队当先,左右两队稍后,成"品"字形立定,几句话来回,当下两军主将捉对,单挑儿战开啦,刀来*挑战了一阵,一将手起刀落,一将人头落地,看清了越将已被斩于马下,两军上前一番混战,城头弓箭齐发,声威震天,越军支持不住,望风逃出十里路外。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仗下来,越军锐气大挫,越王亲自调整战略,改攻城为围城,欺侮慈城城小人寡,围它半年一年,城中军民不是战死,也得断粮饿死!围城一月有余,城中果然断粮,军中有人饿死,军心动摇人心惶惶之际,有人想起伍将军临终交代,带了兵卒来城墙脚下挖地三尺,黯然挖出"城砖"无数,原是伍子胥当年囤积的糯米年糕,洁白坚韧如初,逾年不曾变质,城中军民无不欢声鼓舞,更加众志成城,城池巍然不动。围城数月,几度攻守,越军总是难以得逞,军心溃散无心恋战,眼见慈城军民同仇委员敌忾,越战越勇,遂不战自退。
慈城年糕在守城战中立下大功,名声也随之大振,从此以后,依照伍子胥制作方法,家家户户做年糕,人人过年吃年糕,制作越见精细,人们以此来纪念伍子胥的功绩。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